教育本该激扬生命

作者:不详  时间:2006/6/28 16:32:45  来源:中国教育报转载  人气:1485
  7年前,由广东省教科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提出、并连续在“十五”、“十一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被列为观念与实践模式研究的生本教育体系,目前已在包括香港、澳门地区在内的100多所中小学实验。结果显示,这种不选择学校、教师、学生和地域的实验,使一批原本很普通,甚至是办学条件和水平较差的学校和一批“差生”,在短时间内变成了优校、优生,教师理念和水平提高很快。
  日前,记者就生本教育观念与实践模式等相关问题与郭思乐教授进行了一番对话。
  今天,在我们面前不存在说生本教育要不要学基础知识的问题,要不要进行德育的问题,要不要教师的问题,要不要对学生一贯要求的问题,有的只是我们所做的一切,主要是靠我们自己还是依靠儿童的问题,是控制生命还是激扬生命的问题。
  记:几年前第一次接触生本教育理念时,除了眼前豁然一亮的感觉之外,老实说更多的是质疑。不知这种基于生命为本的教育理论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直到最近走进生本课堂,看到了儿童生命的蓬勃,看到了教育的绩效原来可以以如此自然的方式而迈向卓越。
  郭:7年来,我们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对生本教育体系进行理论探讨和实验。正如你所看到的一样,我们看到了儿童生命的蓬勃,看到了教育的绩效原来可以以如此自然的方式而迈向卓越,我们看到了——哪怕是只看到一个班,看到一节课,也可以说看到了如此的生命激扬的美景!我们就会把它同流俗的教育相对照,就会希望引起注意,希望流俗有所改变,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后代。
  在100多所中小学进行的实验,不断地使我们看到了生本教育的本质、生命力和它的理论意义。儿童在生本教育中表现出来的全身心投入,以及积极、欢乐、高质、高效的课堂,促使我们增强了探索的勇气,对教育的本体和教育的真正主体进行了更多的思考。
  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扬生命,教要以学为皈依,让生命自己行动。所谓教学,应是教师支持下的儿童的自主学习。7年的实验使我们得到了新的教育教学观、课程观、教材观和评价管理观,并深切感到我们其实正在探索着一条教育新思路,虽然并不轻松,也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很有意义。
  教育应该是生命自身的行动历程,我们所有的教育希冀和理想,都可以依托生命而实现。而生本教育就是教育和人的生命自然的和谐结合。它正在改变教育生态,它拒绝冗繁,通过教育的生态保护,让所有的人,享受为生命的神奇所氤氲着的美好的教育。它是一种崇高的理想,虽然举步维艰,但绝不是梦想。
  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有很多是在提倡活跃的课外活动,在课堂上也常常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也在天天号召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但结果呢?似乎都不如人意。生本教育何以能够革除现有弊端?
  郭:实践证明,仅仅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教育问题了。基础教育的一切都是那样的互相牵制,如果你想在教法改革上有所成就,就会涉及教材、教育管理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进而指向人的观念更新。
  也许有人会说,这一点我们早就注意到了。正如你所说,我们有不少活跃的课外活动,也常常将以学生为主挂在嘴边。但究其实际,它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起了作用,仍值得怀疑。
  因为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状态下,如果不触动核心课程,只做局部的变动,不可能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譬如说,就便于教师施教来说,教材作拆分式的小步子型是有利的,但靠着过度分析教材,学生就没有时间和空间可以施展,成为主体就是一句空话。又如,如果不尽早给学生发现和思考的工具的话,他们就只能处处依靠教师,把他们叫作主体,充其量也就是个没有资本的老板。就教案而言,最后的教案应在课堂上,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确定。如果仍然要求教师执行预定的有详细进程的教案,就不可能容纳学生的活动,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可能开展任何创造性的思考,也就永远不能摆脱教师的控制,他们的思维就会日趋刻板。再有,如果我们的评价体系还是依旧的话,无论什么改革也只能充满后顾之忧。
  这种我们已经十分熟悉的教育模式或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切都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过去我们总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实际两者并不等同,甚至有许多时候是对立的。我们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原因很简单:整个教学的目的,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的生长式的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
  思考包括观念、课程、教材、教法和管理评价等等所构成的体系问题,是今天教育进一步改革的关键。
  记:有人说,现在的很多教育都是在拼时间、拼技巧,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儿童却越来越厌学,越来越被动。见到这种状态下的儿童多了,自然就会越来越对儿童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而同样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师生,所有的人,都希望从中摆脱出来。可是路在何方呢?
  郭:我不想借此表明我们的生本教育设计有如何好,教育观念又如何先进。因为具体的设计和某种理念,总是可以争议的。但令我满怀感激想要表述的是,我们终于有机会看到了这个事实:儿童在某种考虑其天性的教育条件下,可以达到这样的状态——一年级的孩子入学才三个月,就在一种自主程度很高的学习中变得十分兴奋,他们很快就进入了阅读,可以朗诵诗文、讲述故事、演课堂剧,他们在游戏中很快就学会了过去难学的数学,而且成绩要更好。二年级的孩子,更有许多精彩表现。连执教的老师们自己也感到惊奇:这样轻松就可以使孩子们得到过去苦教不果的东西!
  在这种令人兴奋不已的教学里起作用的是什么呢?是我们对儿童认识的改变。我们在大量的事实中看到了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对于人类发展的最可宝贵的继承,就在于有学习的、思维的、创造的、语言的本能。如果说,在生活领域,儿童一旦会拿起汤匙,就可以自己进食,一直到老,那么,我们的体悟是,在学习和教学领域中,儿童同样是一旦可以拿汤匙(接受了工具启蒙,如认字、数数)之后,同样可以自己进食———自己学习,一直到老。这时,我们的工作,就像小孩吃饭时父母要为之烧饭做菜、检点餐桌,但都是为了保证进食的核心行为属于孩子自己一样,我们也是在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我们的所为,只是为了他真正的自主学,而不是代替他。我们提供给他的是最终方便于自主学习的方式,是为学生学习所需的生本的课程体系,而不是仅仅服从于外部需要的那种考本体系、本本体系或师本体系。而且,我们要把教育教学的核心行动交还给学生,就要好好地交,就像你送东西给人,要好好地送一样。最容易着手的,就是注重教学的“交付”。教者要为之创造条件,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这似乎是一种新的教学思路。此时,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张扬,他的获得像鲜花怒放。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生本教育体系就是希望实现这样一种想法。
  记: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有差距,在今天应试仍然主导着教育的时代,我们不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和担心:小学低年级可以作这样的改革,小学高年级行吗?中学行吗?高三大概不行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