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向语文学科渗透的特点
作者:梅林 时间:2005/11/6 16:16:2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22
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方式,人类正是在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中获得发展的。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着强烈的新奇感和探究欲,研究性学习向语文学科渗透正好适应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这种探究性表现在研究课题的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结论的获取也不是由教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而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查资料,做实验,通过假设、求证,最终解决问题来得出自己的结论。当然这种探究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的规范性、严谨性,只是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过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具体运用。①
二、学习行为与计划的主体性
个体创造性潜能的开发,首先依赖于个体主体性的发挥。研究性学习向语文学科渗透,“探究”、“研究”本身就富含主动性,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处在一种紧张、积极、活跃、兴奋的状态,从选题到制订计划,再到收集资料,最终到成果的呈现,无不渗透着他们的辛勤劳动和积极思考;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帮助者,不能像布置任务一样硬性地给学生一个课题,也不能代替学生去研究,把现成答案交给学生。
三、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研究性学习向语文学科渗透的交互性表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同的研究课题和不同研究方式会生成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始便是教学内容建构的开始,学习活动的结束即是建构的结束,因而研究性学习的交互性表现为一种动态性。研究性学习重视教师的指导,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商、对话、交流、合作往往影响课题的选定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的建构。
四、学习思维的过程性
与授受式教学重视学习的结果不同,研究性学习更重视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以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与综合。它强调从“做中学”,力图通过学生“做”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个人的能力只能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也许学生们最终得出的结论没有多大价值,是稚嫩的,不成熟的,甚至不完全正确,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研究意识、问题意识,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
五、教学形式的开放性
从课题的选择方面看,它并不拘泥于书本上的语文学科性问题,而是把视野放得更宽,更接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从教学形式方面看,研究性学习体现出最大的时空开放性,它不再局限于课堂 45分钟之内,而是让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走向社会,利用图书馆、网络、调查访问等手段,最大限度地收集资料,把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从问题的解决途径和结果来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随机通达学习,它允许不同的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熟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允许不同的学生按各自的能力和所掌握的资料以及各自的思维方式去得出不同的结论,而不是追求结论的唯一性和标准化。这种开放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 当然,研究性学习只是一种教学方式,它并不否定和排斥其他教学方式。相反,它十分注重以其他教学方式为基础,形成优势互补,从而为学生提供多元学习机会和体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向语文学科渗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语文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虽然也可以跨学科进行研究,但主要还是局限于语文学科内的有关问题;虽然它也可以在课外进行,但更主要的还是立足于课堂内;虽然它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但更主要的还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虽然它探究的结果也可以是开放的,但更多的还是发现存在书本或教材中预知的结论;虽然它也强调过程,但更多的时候还要强调结果。②
①李召存.《研 究 性 学 习 初 探》.中 国 教 育 学 刊 . 2001年2月.第 4 期.
②冯新瑞.《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 2002年第5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