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天光云影来

作者:吴贤友  时间:2018/5/4 22:27:33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470
  这样的阅读带你走进历史深处,重新触摸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与他们同歌同哭。这些书的伟大还在于它能让你在悲怆、忧伤、衰败和动乱的种种体验中,领受到充溢天地的诗意、温暖和醇厚,让你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强大与坚韧。我时常说,对于那些用心用情用生命精心结纂的书,每一个读者都应该充满敬意。
  2013年买到的三联书店版本,两年中被我涂画得密密麻麻。我无数次向同事和学生推荐这本书,甚至连续两次节选片段作为模考阅读的文本。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反思当前教育的得失和优劣,西南联大是最容易被推举出来的参照。这些年,西南联大研究已成显学。2015年广州书展,买到《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没想到的是,作者易社强(JohnIsrael)竟是美国人,费正清教授的高足。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被何炳棣誉为“迄今最佳联大校史”。作者从1973年开始接触西南联大,到本书出版的1998年,花费了25年心血。为写此书,作者在中国内地前后待了一年六个月,在台北待了八个月,遍访了国内外校友,实地寻访了西南联大的历史遗迹。这本书除了内容的可读性之外,我更敬重作者写作时态度的严谨、情感的投注和记录历史的使命感。
  把这本书与《西南联大行思录》(张曼菱著)和《南渡北归》(岳南著)参照着读完,掩卷四望,天地苍茫,情不自已,我忽然明白:中华民族能够绝地反击,得以重生,正是因为有着联大师生这样的学人把文化的星火传承。
  《中国近代史》
  “真实的历史比小说更精彩”,历史一直是我的阅读重地。早些年迷《史记》,后来因为电视剧《贞观之治》爱上了唐史。最近一段时间,一头撞进了中国近代史。入门是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承续的是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遭遇这样的文字,颠覆感很强烈。
  蒋廷黻是中国近代史的拓荒者之一,也是当时公认的中国近代外交史专家,他的著作“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时间的中国历史,从外交的角度探究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程,理据充足,深俘人心。费正清称蒋廷黻“执中国近代史研究之牛耳”,绝不是虚言。
  相比较而言,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内容详细得多,作为美国学校教材,其不同的视角也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当然许多观点不乏偏颇。在阅读这两本书的基础上,后来找到了两套书,读来解颐:一套是钱钟书主编的中国近代学术名著,包括《郭嵩焘等使西记》《康有为大同论》《刘师培辛亥前文选》《万国公报文选》等10种;另一套是基督教传教士传记丛书,包括《花甲记忆》《卫三畏生平及书信》《马礼逊回忆录》等。
  当我们把这些历史梳理打通之后,再与文学比勘阅读,才能真正理解“文学是凝固的历史,历史是文学的注脚”这句话的深刻内涵。这样的阅读也充满着新奇与挑战,还能够这样居高临下地审视眼前的一切,其快乐是自不待言的。
  在阅读中走向辽阔
  《容忍与自由》
  夫人对我的阅读常有“古董”之讥,这不需要辩解,无论是戏曲、佛学还是至今热度不减的史学,永远都是我的心头好。2015年8月,经教育部选派,我到澳门特别行政区开展教育交流。我的视野、阅历和心胸也就这样伴随着阅读,一点一点地打开。在澳门阅读的第一本书便是胡适的《容忍与自由》。
  我总以为容忍的态度比自由更重要,比自由更根本。我们也可以说,容忍是自由的根本。社会上没有容忍,就不会有自由。无论古今中外都是这样:没有容忍,就不会有自由。
  读这样的文字,有振聋发聩的感觉。也就在那段时间,我找来《四十自述》《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胡适杂忆》做了一个专题阅读。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2017年元旦,我终于有机会去拜会胡适先生的长眠之处,也算是一种心理上的朝圣。
  《1984》
  对于批评家来说,最难的是在一部经典之作尚未出版之时鉴识它。(美·寒哲语)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正是这样。1950年奥威尔去世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专栏作家;50年过去了,《1984》就在全世界以60种语言卖出了5000多万册。
  读这本书,我做了一些笔记:
  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
  在一个欺骗的时代,说真话是一种革命行为。
  历史在此时就像是一张白纸,被不断地擦干净写上新的内容。
  一切都消失在迷雾之中了。过去给抹掉了,而抹掉本身又被遗忘了,谎言便变成了真话。
  ……
  奥威尔的小说是对这个世界的提醒和警告,让人们警惕极权主义。波兹曼把他和赫胥黎进行比较:“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读完奥威尔,有无处藏身的感觉。趁着这股热情,我还读完了《动物农庄》《缅甸岁月》以及《通往奴役之路》《狱中札记》。
  一直以为,阅读是一个人最美的姿态,教师阅读的厚度决定了他站在讲台上的高度,也决定了他是否有能力讲述文字背后的辽阔与博大。正是因为这些阅读,我的内心慢慢变得柔软、丰富而辽阔。伴随着书页的翻动,春去又春回,眼前芳华已逝,万物扶疏,天光云影,时光正好!
  吴贤友,安徽省含山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教师。中国教育报刊社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2015-2017年度教育部港澳台办援澳“优秀指导教师”,荣获《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2016年度人物”提名奖。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报刊发表文章300余篇,著有《陪着孩子,慢慢变优秀》。
  《桃花扇》 孔尚任 著 王季思、苏寰中、杨德平 合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美学三书》  李泽厚 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
  《不跪着教书》  吴非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上学记》  王小妮 著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版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钱穆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年版
  《巨流河》  齐邦媛 著  中国台北远见天下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