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传统文化撷谈
作者:不详 时间:2016/4/25 20:44:4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466
古代正规的住宅多为堂室结构,因为堂与室都建在中轴线上,所以颇显尊贵。堂与室相连,建在同一个台基上,堂在前,室在后,堂不住人,是古人行吉凶大礼的地方。堂的后面是室,堂与室有户相通。堂的东、西、北三面有墙,南边临庭院敞开,东边有窗叫户,即入室的门,是单扇的,登堂入室即由此进入。《木兰诗》里有“木兰当户织”,有人不理解,认为木兰怎能冲着门织布呀?其实这里的门不是正门、大门,而是侧门,是通往室内的小门。然而,由堂进入室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先登堂阶。一般情况下,主人地位越高,堂基就越大,登堂的台阶就越高,所以“登堂”比喻一般水平,“入室”比喻最高境界,成语“登堂入室”用来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亦比喻学艺深得师传。堂的西墙有窗,称之牖,《项脊轩志》有“余扃牖而居”。堂大于室,堂中间有两个大柱子,叫楹,对联多悬挂于此,所以对联又称楹联。堂是用来议事、行礼、交际的地方。古人结婚拜堂就在这里,嬴政接见荆轲差点被刺也在这里,“荆轲行刺秦王,秦王绕柱逃避”就是绕着堂间的大柱子。
四、位次礼俗。
位次可以分为官位和席位。
先说官位。到底是左尊右卑还是右尊左卑,这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老子》说“吉事尚左,凶事尚右”,说的是先秦的日常活动。如贴门联就是吉事一桩,从观的角度,左侧贴上联,右侧贴下联;而从贴的角度,上联应贴在右方,下联在左方,否则就要闹笑话。宴集饮酒是吉事,所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凶多吉少,所以右为尊。宦海仕途自然求吉,因此官位先秦尚左,但秦汉又尚右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蔺相如因大功“位在廉颇之右”,《史记?陈丞相世家》“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都是尊右。从东汉至宋代又尚左了。如左丞相尊于右丞相,但贬官仍然习惯称“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序》中就有“余左迁九江郡司马”。到了元代,蒙古人拒绝汉人的这套礼俗,于是又恢复了秦汉时代的右尊,把右丞相提到了左丞相之上。明代的官职,起先右丞相是尊于左丞相的,初期朱元璋没有废除丞相之前,传说在一次朝会上,他突发兴致,琢磨身旁的官员,对群臣说:这最高的官位明明在朕的左边,怎么能称右丞相呢,给我改过来!就这样,明太祖把元代官职的左右尊卑又颠覆了一次,明朝回归了尚左的传统。
席位可分为堂上、室内、车上三种。
堂上坐席与室内坐席的尊卑是有别的。清人凌廷堪《礼经释例》“室中以东向为尊,堂上以南向为尊”。堂即正堂或大殿,是举行各类活动的公共场所。君主受臣子朝见,面南背北,左东右西,尊左卑右;座位则由南向坐(面向南)为尊,依次为西向坐(面向西)、东向坐(面向东)、北向坐(面向北)。室主要是宴饮的地方,从方位上,居室以北为尊,北房为正房,东次之,西再次之。如皇帝住北房(正宫),皇后和太子住东宫,皇后又称东宫,妃子住西宫。从内部看,室一般是长方形的,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位置是坐西面东,即右侧,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的是坐东面西,即左侧,这与堂上席位尊左卑右正相反。《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面朝东)坐,亚父南向(面朝南)坐,刘邦北向(面朝北)坐,张良西向侍。按照礼俗,就座应礼让在先,尊者先坐上座。项羽留刘邦饮酒,刘邦是客人,但项羽妄自尊大,根本不去礼让客人,自己主动坐在最尊位。项伯是项羽的叔父,项羽不能让叔父坐在低于自己的位置上,只好让他跟自己同坐。范增南向坐,刘邦北向坐,说明刘邦在项羽眼里的地位还不如自己的谋士。张良是刘邦的下属,地位当然更低,只能侍立在东边。这种以座位次序显示尊卑高下的礼俗,相沿至今。我们今天的饭局一般遵循面门为尊、居中为主、以右为上的礼俗。
古代的车子座位以左为尊。古制一车三人,尊者在左,御者居中,陪乘在右。陪乘又叫“参乘”,《鸿门宴》中张良向项王介绍“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樊哙当时就是刘邦战车上的“保护神”。课文《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虚左”,就是空着左边的尊位,让侯生上坐,表现信陵君的礼贤下士。成语“虚左以待”就是空着尊位等候宾客、贵人。旧时车位左尊礼俗除承袭古制外,可能还有它的实用性考虑。驾车者要挥动鞭子,挥鞭一般用右手,这样居右就碍事,左边就相对无事。所以,无论是指挥还是驾御,居中、居左都较方便。战车上武士手持武器御敌,如果他居左,用力击敌的右手那边就会有障碍,那是很不方便的。如此以来,车上的左位就显得尊贵了。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传统文化撷谈(下)
一、称姓呼名。
作为人际交往最基本的人物称谓,华夏姓氏颇有讲究。上古时代女子称姓,男子称氏。从功能上说,“姓”用来别婚姻,“氏”用来别贵贱。女子称姓是为了严守同姓不婚,避免近亲结婚。那时的姓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赢等。有人据此认为,姓最有可能是母系社会就产生了,而氏则是由姓分化来的。周以前,贵族男子姓、名、氏都可以有,如黄帝为轩辕氏,姬姓,炎帝为烈山氏,又号神农氏,姜姓;而平民人家的男子只有姓、名,没有氏,而更多地位卑微的人则常以职业加人名称之。如奕秋,就是名叫秋的善于下棋的人,庖丁就是名丁的厨师,他们没有姓氏,只有名。秦以前,姓代表的是最初的血统,所以它是世代不变的。而氏作为部落、宗族的分支,可迅速增加,也可因时因事而亡。秦汉时代,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作为部落、宗族的分支的氏其存在的基础没有了,氏代表贵贱的意义也就消失了,姓与氏的界限就模糊了。尤其到了司马迁写《史记》,姓与氏就混为一谈了。《史记》称周文王为姬昌、周武王为姬发(姬为姓),这样的称呼明显不妥。宋代学者郑樵在《氏族略序》中说,称呼姬昌、姬发的说法“三代(夏商周)之时无此语”,顾武炎《原姓》也说,“考之于《传》(《左传》),二百五十年之间有男子称姓者乎?”其实周文王、周武王应该以国为姓,当时国姓周,所以他们应该分别称“周昌”、“周发”,或者文王昌、武王发。还有些历史上的人名,如介之推、宫之奇、烛之武、佚之狐,“之”是虚字衬字,而不充任人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