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放矢,日积月累
作者: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 张福圣 时间:2012/2/25 22:15:1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64
一、三年高考命题三年高考考点分布图规律。
篇目 2008 2009 2010
《三国演义》 选择题C 选择题D 简答题第2题
《红楼梦》 简答题第2题 简答题第2题 选择题E
《呐喊》 简答题第1题 选择题A 选择题A
《家》 选择题B
《边城》 选择题B 选择题C
《欧也妮 葛朗台》 选择题E 简答题第1题
《老人与海》 选择题E 简答题第1题
《女神》 选择题A 选择题B
《雷雨》 选择题C
《哈姆雷特》 选择题D 选择题D
注:空白处即为本半年度未设置考题。
通过上面图表,我们可以作出以下推论:
1每份试卷所考查知识点会涉及7部作品,其中选择题涉及5部,简答题涉及2部。每部作品不重复设题。以中国名著为主,至少会考查2部外国作品。
2《红楼梦》、《三国演义》《欧也妮 •葛朗台》《老人与海》等容量大、故事性强、情节复杂的作品往往以简答题的形式来考查。其中《红楼梦》、《三国演义》三年均进行了考查,因而具有必考的趋势。其他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在选择题中出现的机率比较大。
3不同文体有不同的侧重点:小说(7部)重在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的考查,尤其以人物形象为重点;戏剧(2部)以矛盾冲突为重点;诗歌以意象为重点。
4命题的范围面广点多:古今中外多个时空;文学常识、作品内容、艺术特色多个侧面;小说、戏剧、诗歌多种文体。
二、备考方案
十部名著,约有350万字,要想在紧张、繁忙的高三一学年中读完、读透,难度是比较大的。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考生游刃有余应对考题?这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尝试,我们总结了以下方法,供广大师生参考。
1同学讲坛,彰显优势。
作为高三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接触过几部作品,根据他们对作品的掌握情况,我们把学生分为十组,分别以十部作品作为小组的名称。例如:《红楼梦》研究小组,《三国演义》研究小组,《哈姆雷特》研究小组等。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彰显优势,最终扬长补短,资源共享。每个成员都从不同的角度围绕课题撰写读书笔记,尝试着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读名著。比较好的作品在每周的阅读课上由作者到讲台前发言,发言完毕后可接受同学对所讲内容的提问。通过这种“同学讲坛”方式,让学生首先至少精读一本书,每周至少倾听九个关于名著的讲座。例如我们班的《三国演义》研究小组工作特别出色,写出的读书笔记《仁者无敌》不仅在班级交流时好评如潮,而且还获得市级读书竞赛三等奖。组长王洋同学还应邀作了《谋士的命运》、《屡试不爽的“火烧”》等专题讲座。精确的记忆、流畅的表达使他成为我们班上的“三国通"。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听和读作为摄取信息的主渠道在人们日常交往中分别占45%和16%,这种读原著、写笔记、做讲座的方式,就让学生一下子摄取了大约61%的信息。
2、影视激趣,抛砖引玉。
影视作品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再现,是对原著的一种直观解读,也是现代人了解中外文学作品的有效途径。恰到好处地播放一些由名著改编而成的经典影视剧,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普及名著主干知识,还可以发现重要的学术问题。像古典作品《红楼梦》中我们可以选择《林黛玉别父进京都》(第1集)、《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第6集)、《刘姥姥喜游大观园》(第24集),《三国演义》中可以选择《桃园三结义》(第1集)、《官渡之战》(第22集)、《火烧赤壁》(第39集),现代作品中可选择《阿Q正传 》、《雷雨》、《边城》等影视剧。例如:在看了《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第6集)后,许多同学对秦可卿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贾珍对其之死如此伤心?为什么选择王熙凤来协理宁国府?要想解决问题,就必然要阅读原著,甚至要关注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如刘心武的《秦可卿之谜》。往往在看了某部作品后,自然而然地兴起一股研究原著的热潮。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强烈的阅读兴趣驱动之下,再来研读原著,有事半功倍的功效。
3 、日积月累,冲刺15分。
名著名篇的阅读要做到:了解全书的情节梗概和结构特点,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把握全书的主题思想与语言风格。所以,我们要化整为零,每天坚持,精读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的章节。这样,细水长流,日积月累,才能有备无患。我们可以每天布置四道名著题(《红楼梦》+《三国演义》+其他两部各一题)书面作业。一周为一个循环,既有重点突破(《红楼梦》、《三国演义》),又有全面(其它8部)拓展。在次日的上午利用大课间操后的十分钟时间,以多媒体投影片的形式公布答案,并全班朗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原著或相关资料,尝试自己组织答题,最后再校对答案,比较优劣。一个学期(以20周来计算)下来,每位同学至少可以完成400道经典试题,在习题的引领下每周都把十部原著翻阅一遍,做到熟能生巧。
4 、名著竞赛,脱颖而出。
笔者所处的县市每年在四月份左右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名著竞赛活动。在高二下学期的时候让每位学生了解上一年度高三竞赛题(以开卷考试的形式),主要是发动宣传。在新高三第一学期末(12月份左右),组织本班学生参加初赛,选拔有潜质的人才,为名著竞赛活动做准备。在本届高三第二学期四月左右的时候正式参加比赛。这样的层层选拔机制,让每位文科学生都行动,让每位名著爱好者都心动。脱颖而出的选手代表班级、学校参加比赛,最终深孚众望、载誉归来。竞赛这一手段,能够对所有学生都进行一次促动,对获奖者进行了一次激励。
5 、有的放矢,规范答题
了解名著阅读试题的命题类型与常见的设问格式,掌握规范答题的要领和技巧,以提高得分率。题型分为多项选择题和简答题。
(1)选择题:选择题三年来都是五选二,并且是选出错误项。常见错误选项的类型有:张冠李戴,顺序颠倒,强行拔高,无中生有等。 例如2010高考附加题选择题中错误项为 A D两项(A项,砸龙碑、拿宣德炉的不是阿Q,是假洋鬼子。张冠李戴;D项,哈姆雷特复仇举动不是为争得骑士荣誉。无中生有)考生尤其要关注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和关涉的人物。
(2)简答题:要素都要涵盖,如概述故事情节或场面,应将事件过程及其主要人物交代清楚(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时,应紧扣形象类答题思路来回答,即情感+性格+身份。例如2008年高考附加题“老葛朗台是个什么样的人?”参考答案关键词为:吝啬鬼,投机商,暴发户。
经过江苏省三年高考的实践,名著阅读题题型稳定、难度适中,达到了考试说明中预设的考查目的。只要我们考生有的放矢、日积月累,就能以不变应万变,立于不败之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