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后反思

作者:赵亚兵  时间:2011/9/30 23:24:2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05
  按照学校赛课活动的安排,在语文教研组的组织下,我于 2011年3月23日上午第三节课,在高二一班进行了一堂赛课教学,上的是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现就这节课的得失进行回顾小结如下:
  这篇课文计划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完成了解作者,疏通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第二课时具体分析课文内容;第三课时是文章的品位与鉴赏。我选的是第二课时。
  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也同时暴露出来许多的不足。
  一、自我评价成功的地方:
  首先是这节课我发挥了平时的教学水平,没有一点儿紧张,能够把所备的内容能讲授给学生。
  其次是这节课除认真地备了教材内容之外,还认真地备了学生,在课堂上师生间的配合换算可以,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老师和学生的情绪,感觉轻松。
  再次说学生的预习比较扎实,在课堂上的理解与发挥算可以,课堂内容的环节安排紧凑。
  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安排太少,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还是传统的以老师的讲授为主,更没有突出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与学校倡导的有效课堂相违背,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是课堂的容量太大,内容安排太多,以至于前半节节奏合理,松弛有度,后半节节奏太快,虽如此,但抄在黑板上的课堂练习题学生没有做,教师没有讲解,草草了事。
  三是课件制作太少,教法单一,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学生的兴趣不浓,因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是板书设计太过于简单,字写得太过于潦草,甚至有的字写错,如“满”,左右结构写成了上下结构等等。
  五是普通话不标准,既不能很好的带动学生学习,也使其他的听课的老师感到别扭。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努力践行新课改,精讲多练,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着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加强学习,学习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多用课件、教具,专研教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真正的有效课堂。
  (三)加强普通话的学习,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为课堂教学大号基础。
  (四)向其他优秀的教师学习。结合本次赛课,向本组上课优秀的教师学习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
  赵亚兵
  2011年4月12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