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环境,快乐上初中——对初一年级家长的几点建议
作者:不详 时间:2011/9/19 20:47:22 来源:12346abcde转发 人气:3158
培养了好的待人接物的习惯,孩子便能很快地适应中学的环境并愉快地生活。
• 三、关注孩子成长困惑,也关注自己言传身教
从小学升入初中,孩子生理发育很快。外在表现为身高增长、体重增加,心肺急速增大等。有的发育早的孩子已经开始进入青春期。心理方面,个人意识开始出现、群体意识日益增强、青春欲望渐渐萌发、童心玩念依旧旺盛、厌学情绪渐渐滋生、自我管理逐渐变难等。常常有家长感叹,管不了,他也不听我们的。但即使困难再多,我们做家长的也要去努力克服,因为“父亲和母亲是如同教师一样的教育者,他们不亚于教师,是富有智慧的人类创造者,因为儿子的智慧在他还未降生到人间的时候,就从父母的根上伸展出来”(苏霍姆林斯基)。具体该怎么做呢?——关注孩子成长困惑,关注自己的言传身教。
首先,让自己言行成为孩子的榜样。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可见,表率的作用。
我们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如果要求孩子经常收拾书桌、整理房间,我们家长的房间就应该经常保持整洁;如果要求孩子尊敬长辈,我们家长就首先要对双方老人尽孝;如果要求孩子好好学习,我们家长就要首先积极工作、努力进取。反之,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折射父母修养的缺失。
一个母亲到学校 向 老师求助,说自己的女儿对自己爱理不理,打电话喊女儿回家,女儿却说等玩够了才再回来。老师后来找这个女孩谈心,发现女孩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的母亲平常晚上爱打麻将,麻将打上瘾时女儿回不回来她也不知道,不打麻将时才想起女儿出门没回来,于是火急火燎地催她回家。这样的状况,如何能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呢?
孩子常见的不良行为有:无理霸道、自私自利、喜欢狡辩、目中无人等,这些从中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这不仅是遗传基因的作用,而且是父母的性格、情感、行为、语言等多种心理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家长的言行是心灵的声和形,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我们有些家长在饭桌、电视机前对学校、老师及社会生的种种现象尽情评论,可能我们说完就算了,但孩子的心灵纯洁如白纸,他们会把我们随口的观点或者只是发发牢骚的感受全盘吸收,作为他们生活的准则。
所以,解决孩子成长中的困惑,请先关注我们家长自己的言行。
其次,尊重孩子,重视与孩子的沟通。孩子虽然只有12岁,但他们与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尤其进入中学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渐渐把自己当成人看,渐渐把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当作准确的理解,对我们家长的话不再言听计从,甚至有时还针锋相对。这时,我们就不能摆出“我是你爸爸”“我是你妈妈”的架子,而要耐心听孩子的陈诉,给孩子说话的机会,把你要他那样做的理由一一讲给他听,然后可以从重承诺是成人的标准这一角度督促其改正。以成人对成人的方式谈话,有利于与孩子沟通。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再是你说什么他就认可什么的,而是要一定符合他的理解层次他才能接受。
同时,与孩子沟通时,我们的家长要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否则会造成孩子的双重人格或起不到沟通效果。
第三,接近孩子、理解孩子。法国大作家蒙田说,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所以,对我们每个家长来说,都渴望孩子按着自己用半生的经验教训换来的真理来学习、生活。可孩子呢,永远充满了好奇。你告诉他前面有石头会摔跤,可是他依旧不会绕行,因为在他们看来,我不试试又如何知道石头大小、是否真能摔跤呢?为了避免孩子犯下不必要的错误,这就要使我们的家长去亲近孩子,亲近他们的生活,看看他们在想什么。
换位思考不仅仅是我们用来教育孩子的,对我们自己同样需要。有时候孩子犯了错,虽然表面上看很严重,可实际上他们的动机并不一定是我们想的那样。有一个女生不肯来上学,也不说原因,家长怎么劝都不行,家长联想到此前两天老师曾找过这个孩子谈成绩问题,就很生气地找到学校,质问老师说了什么话让孩子不愿来上课了。老师很奇怪,因为当时和那女生的谈话很愉快,那位女生很乐意后面的时间在学业上加倍努力。 于是 老师通过短信和那个女生聊了很长时间,才发现,原来女孩不愿来上学主要是因为脸上突然长了好多小痘痘,她觉得很难看,怕被别人笑,所以不愿来。而女孩是单亲家庭,父亲早出晚归,根本没注意到这些,平时和女儿也很少交流。于是,误会就这么产生了。在这件事当中,那个女生固然有做错的地方,但我们的家长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呢?
爱玩、爱笑、爱闹,是孩子的天性,请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请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和他们一起成长!
以上是对我们初一学生家长们的一点建议,希望我们的孩子进入中学后都能快乐生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