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才必有用——《马说》教学设计
作者:辽宁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 吴志宏 时间:2011/4/9 5:36:3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205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1、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启迪思维、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学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3、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九年级语文(上)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所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抑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的感叹。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的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引导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呢?
三、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很多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阅读的技巧。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还难以完全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基于此种情况,本课以学生朗读为主,这样才能真正受益,而对于文章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明确文章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含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难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六、科学方法设计:
1、 诵读品味法(采用多种形式地朗读,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2、 点拨、启发、讨论法
3、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七、学法指导:
1、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
2、 多种形式地朗读,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 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和愤懑不平之情。
八、 课时安排:一课时
九、 教学过程:
(一)、走进马的世界 (搜集带“马”的成语的与马有关的文学作品)
设计意图: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把学生带入了文章情境之中。
(二)、解读文题和作者
设计意图:学生们温故而知新,了解“说”这种文体和托物寓意的写法。
(三)、朗读课文,走入文本
1、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这样把学生领入了学习的境界中,便于让学生模仿录音从整体上感知课语文)
2、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要求:读的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3、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并评析(语速可以通过句子的节奏来处理;语气通过分析特殊句式如陈述句、反问句、设问句来读出作者的感受)
4、学生试着跟随课文录音朗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感知课文、疏通文意
1、疏通文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1)开展“请让我来帮助你”的活动。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积极动脑思考的能力及关心帮助他人的优秀品质,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空间。
(2)课件显示疑难句子(师生合作完成,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积累文言文的知识)
2、请三名同学串讲文意
3、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正解语感、 语气进行朗读)
(五)精品细读,品味意境
1、通过朗读课文交流自己感悟出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找出“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寓意)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呢?(课件显示写作背景,了解作者,让学生与自己的推测相印证,理解作者的情感)
3、本文采用了一种什么写法呢?
4、提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推荐三名同学再次配乐朗读课文(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本文的写法,读出意味和情趣来,要声情并茂,铿锵悦耳)
(六)、情感延伸: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点,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七)布置作业:请你给韩愈写一封书信,抚慰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情(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