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应守正出新

作者:谭轶斌  时间:2010/12/27 9:34:05  来源:变脸天使转发  人气:338
  “课改”从1998年启动至今,已十年有余。十年来,语文课堂不再死水一潭,文本拓展、多元解读、小组讨论、媒体展示,课堂变得丰富、活泼、生动、多元起来,但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泡沫”,存在着虚假繁荣的现象。何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很大原因恐怕在于大家早已习惯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随着“课改”的逐渐推进,有的教师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有力地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性,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其应有的人文化、体验化、多元化等态势,而有的教师就完全放弃了“课改”之前的许多做法,致使课堂教学从原来的“灌输式”走向了“放牧式”,他们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写,完全凭一己的感悟去解读文本,教师缺少指导,课堂教学原应承担的“学得”演变成了“习得”,学习效果甚微。有的教师则缺少对“用教材教”这一理念的正确理解,使阅读教学从原来的只落实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虚化成了思想与文化的教学,导致语文课缺失了“语文味”,甚至异化成了其他的课。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有两个极端:或唯教材至上,不敢越雷池一步,从第一段仔仔细细讲到最后一段,条分缕析,唯恐有所疏漏;或把教材扔至一边,仅仅只是作为一个引子,就无限制地随心所欲地链接“超文本”,最终离文本渐行渐远。在对教学艺术的运用上也有两个极端,有的过多关注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形形色色的花拳绣腿,有的则完全放弃教学设计而去追求原始的学习状态,课堂了无生气。
  面对以主题来编排单元的教材,有的教师从单元主题出发,过多关注言语内容所传递的人文性,甚至将人文精神从文本中抽离出来讲授,而忽视了言语形式,使语言与人文的融合变得困难,最终使语言与人文成了“两张皮”。
  任何改革万不可走极端,课程改革同样如此,很多时候,课程改革需要寻求平衡,在平衡中深化,在平衡中寻求突破,千万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古语说得好,“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不是折中主义,恰是理性的态度。
  三十年前,就有专家指出,语文教学效果很差,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今天,我们一直在强调“有效教学”,“有效”一定是既讲“效果”,又讲“效率”的。语文教学的所谓“有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语文离不开听、说、读、写,离不开与此相关的识记、理解、判断、综合、分析、鉴赏、评价等能力,而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必须体现思想水平和精神品位,如果离开了情感的熏陶,孤立地学习语言,那也是得不偿失的,因为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始终与思想紧密联系,如果离开了思想与精神,语言只会成为空壳。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教师节前的讲话中强调,“教育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诚哉斯言。课程改革决不是要盲目地抛弃传统和否定过去,而是要遵循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要守正,才会有所创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