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一模卷品读兼谈后阶段复习

作者:于树华  时间:2009/4/10 17:58:0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027
   南通一模语文学科试卷在形式结构上与《江苏2009年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的规定基本一致。语言文字15分。第1道是拼音选择题,A、B两项考多音字,C、D两项考形近字。所考字音基本属于常见常用字的范围。第2道题考病句。设置了3个错误:①是搭配不当;②是强加因果;③是两面对一面。语言知识选择题部分跟往年相比,原来3道题要减少1道题,语音、成语、病句3个点中到底选哪2个点出题,这个权掌控在命题组内,现在猜测是要冒风险的。有人估计可能会将对病句考点的考查放到作文中去,像标点符号那样,在作文阅卷要求中适当加以体现就行了。但这仅仅是一种估计。南通卷在一模试卷中,出拼音和病句这两道选择题,这是为了保险,防止冒险。我们在复习时,还是要坚持3个点全面抓实,不能随意遗漏丢弃。
  第3题要求“根据情境,为下面这段文字拟写一个结论”,基本属于“概括”,根据父子对话概括出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这道题设置了这样两段文字:
  有位企业家在商界有着惊人的成就。一天,他陪同父亲到一家豪华酒店进餐,富丽堂皇的现场有一位琴艺不凡的小提琴手正在为大家演奏。这位企业家在欣赏之余,想起当年自己也曾学过琴,而且一度为之疯狂,便对父亲说:“如果我从前好好学琴的话,现在也许就会在这儿演奏了。”
  “是呀,孩子,”他父亲回答,“不过那样的话,你现在也许就不会在这儿用餐了。”
  要根据这两段文字来设置“结论”是欠妥当的。“结论”指从前提推论出来的判断或指对人或事物所下的最后论断。这两段对话蕴含的意思非常丰富,不是一个“结论”所能概括得了的。“结论”一般具有确定性,唯一性,但对这两段话的概括并不具有唯一性。
  站在这位企业家的角度,可以看出:
  (1) 成功者在某些方面也会有遗憾;
  (2) 有放弃才会有成功;
  (3) 成功的企业家也应当有他的业余爱好;
  (4) 人生有多种选择,但最终往往只能选择其一;
  站在父亲的角度,可以看出:
  (5) 在商人眼中,艺术家的地位是比较低下的;
  (6) 艺术之美是商人无法真正领悟的;
  命题者为这道题设计了两个示例:
  (1)我们常常为失去的机会(或不曾取得的成就)而嗟叹,但往往忘了为现在的拥有而感奋。
  (2)我们往往对得到的不以为意,但对没有得到的却格外羡慕。
  示例一说“往往忘了为现在的拥有而感奋”,示例二说“我们往往对得到的不以为意”,在原来的文字中找不到依据,属于“无据推断”。这位企业家陪父亲到豪华酒店进餐,能说他“忘了为现在的拥有而感奋”,“对得到的不以为意”吗?显然不能说。到豪华酒店进餐是成功人士身份的象征,看来,他还是非常在乎自己成功者的身份的。
  受到答题示例的影响,在评卷过程中,评这道题的老师基本上对学生其他的解答不予认可。将一条本来开放性的题目死死地纳入了命题者人为限制的框框中了。
  从这道题的命制,我们可以看出,命题者思维理解上的局限性往往会造成题目本身的漏洞,会造成评分很大的不公正。这也启示我们,平时练习时,一定要精心设计或挑选好题,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得到良好的训练,否则,会越练越不会解题了。
  第4题要求对“只要青春不要痘”这一广告语的妙处,作简要评析。这道题取材比较贴近生活,要求对一句广告用语进行评析,既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思考,又能考查学生对活的广告用语的推敲评价能力,是语文在现实生活中最切实的运用,与新课程改革的导向一致。后期对语言运用题解题能力的训练得基本取向要把握好:要考语言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对那些单纯搞文字游戏的题目可以适当放弃。
  南通卷一模卷文言文考的是苏轼的《万石君罗文传》。虽然标有一个“传”字,但不是正史中的传记,属于野史,与正史人物传记在用词表达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有一些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生僻词,如“块然”、“磨砻”、“廉隅”、“浸”等,增加了学生阅读理解上的困难。南通卷选这样的材料命题,是有一定的考虑的。因为江苏省多年来一直奉行考人物传记的宗旨,因为人物传记比论述类、文学类文章平实,比较符合“浅易”的特点。但考人物传记不一定就专考正史中的人物传记,也可能会考文人野史笔记中的人物传记。这样做,算是给大家提了个醒。但即使考野史笔记,也不能出现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冷僻字眼。如果搞得老师也得查《辞海》《辞源》之类的工具书,那就不可取了。后期文言文复习在选取资料方面还是得把握好分寸,既不可太易,也不能太难。太易易生骄心,太难又伤害信心。
  古诗鉴赏考的是晏殊的一首词《采桑子》: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设置了两道题:
  (1)“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 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5分)
  第1题是考对词中重要词句的理解,可以训练学生充分挖掘词中信息要素的能力。第2题考表现手法,涉及到修辞手法、抒情方式、表达技巧等方面,基本涉及诗歌表现手法的几个主要方面。
  后阶段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复习提升,可以借鉴南通卷这样的做法,试题能力训练覆盖的面要大一些,这样可以使得有限的几次训练获取较多的收益。
  名句名篇默写,南通卷涉及到初中2句;高中5句,其中4句出自文章,1句出自长诗,看来命题者意图在于促使学生重视长文长诗的背诵记忆,这是记忆的难点。后阶段应当继续强化。课外1句,选自《礼记》,是儒家经典中的经典名句。
  从名句默写的情况来看,一是不少学生对长文长诗的记忆没有到位,或空缺或写错了别的句子;二是虽然记住了句子,但个别字写了错别字。记忆默写已经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后阶段一是要抓住重点人,二是要抓住重点字句。
  南通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了一篇诗意化的咏物散文《草丛》作为命题材料。读诗意性的散文需要有诗的悟性。苏教版教材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努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学校认为高考语文不考新诗鉴赏,于是就把教材中的新诗阅读废弃不教。这对学生对诗歌和诗意性散文的悟性是不利的。不少学生反映读不懂新诗,读不懂诗意性的散文。这是一个值得正视的问题。
  诗意性的散文不像一般的叙事散文那样直白,较多地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等手法,需要阅读者借助自我的人生体验和心灵感悟,架起与文本理解沟通的桥梁。所以,阅读这类散文需要阅读者的心灵也同步诗意化、细腻化。它与纯生活化的散文是不大相同的。这次南通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得分普遍偏低,与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欠缺是有关系的。
  另一方面,南通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几道题又出得相当的怪。命题者以他自己对文本钻研的感悟来代替众多学生阅读文本可能会得出的感悟。例如:
  第一道题是这样出的:文章反复强调草丛“抓住土地”。草丛为什么要“抓住土地”?请结合全文作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是:①抓住土地,草丛得以生存;②抓住土地,草丛得以安身;③抓住土地,草丛得以疗伤;④抓住土地,草丛得以度过严寒,获得新生。
  这样的答案其实不是很全面的,也不是太准确的。草丛抓住土地,一是为了生存。抓住土壤,获取水分。文章说“没有谁比草丛更需要泥土与水分了。草丛在大地上卑微地生存着,它们用尽所有的努力苦守着脚下的一片不起眼的泥土,微小的根须,总是把土地当成自己的母亲。”二是为了抵御狂风的撕扯。文章说“无数个日夜,风不停息地吹,把浅浅地依附在泥土上的草丛使劲地往天空中撕扯,孱弱的草丛彼此紧紧地靠在一起,抓住土地上的每一粒沙石”。三是为了显示草丛对自我生存环境的知足:“村庄会渐渐忘记了草地的存在,人们都离开了峡谷,草丛还会把它们的土地紧紧抓住,所有的一切变化,都只与自己相关”。它们没有更多的奢求,它们只安于自己所生存的山坡峡谷:“它们沉默地把自己的命运慢慢地交给了倾斜的山坡,交给了幽深的峡谷”。四是为了赞颂草丛对土地的守护:“在被牛羊啃食过的伤口里轻轻地挣扎着,慢慢地生长着另一片叶子,竭力守住身下的这片土地。至于“ ②抓住土地,草丛得以安身;③抓住土地,草丛得以疗伤;④抓住土地,草丛得以度过严寒,获得新生”这三点在原文并没有语言标志,只属于命题者的自我认识,而不能强求考生也能这样答。
  看来,如果我们的命题老师对文本解读的准确性有了问题,那么,命制的题目就会使学生走入迷宫,如果阅卷者缺乏独立思考,就按照这样的“参考答案”批改试卷,那简直是误人子弟!
  第二道题是这样出的:结合表达特色,说说你对“在天空的飞舞,被马匹的亲吻,对村庄的凝望,都是它们分外的事”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是这样的:运用拟人与排比,形象地启示读者:渴求水分与阳光是草丛最本质的生命追求,为此它们可以忘却艰难,淡然面对一切。
  表达特色最明显的是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但对这句话的理解却不太准确。虽然文章的前一句这样写:“草丛都只在乎它们对水分和阳光的渴求,那是它们最本质的生命旅途”,但对这句话的理解必须要兼顾全文,而不宜单纯依据前面一句话。结合全文,草丛的分内事一是抓住土壤,获取水分,维持自己的生存;二是吸取土地的水分,促进自己生长,为牛羊提供草料,为人们度过冬天提供燃料(草丛不会因为树林的高深而把自己看作大地上最低矮的事物,它们的存在,却因为冬天的存在而被一颗颗心热切地惦记着)。三是繁育后代(草丛把身下的泥土让给了天空中坠落的种子)。草丛的分内事起码有这三点。
  第三道题是这样出的:文章两次描写了割草的老人,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参考答案是:①第一次以老人割草,将草丛所遭遇的艰难具体化;②第二次写老人忘却了自己对草丛的伤害,既表现了草丛的卑微,又为引出结尾的议论做铺垫;③前后照应,突出了草丛执着坚定的形象。
  这个答案同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第一次写老人割草,其实是写草丛对于人的作用。老人“终于找到了这一片草地”,显示这片草地对于他的重要。峡谷山坡上的草本是自生自灭的,但这些草也能对人具有作用,这是草生存价值的体现,也体现了它为人作出的贡献。从它为人起过作用作过贡献,才能理解第二次写老人的作用。老人割过草丛之后竟然把草丛给忘记了,这是为草丛鸣不平。当然也显示了草丛身份的卑微,不能得到与它贡献相应的回报,甚至连起码的思念回想也没有。至于“又为引出结尾的议论做铺垫;前后照应,突出了草丛执着坚定的形象”都是与这一问题的解答不相关的,却要求学生作出这样的解答,是强人所难的。
  第四道题是这样出的:为什么文章开头写草丛“用尽所有的努力苦守着脚下”的土地,结尾却说“它们也会渐渐地忘记用尽一切力量抓住身下的土壤时的艰难”?对此,请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探究角度示例:
  ①意在表现草丛的默默奉献。用尽所有的努力苦守着脚下的土地是草丛立命安身的需要,而当新的种子来临时,它们像功成身退的老人,让出脚下的土地,安然地面对曾经的苦守,体味成功的甘甜。
  ②意在表现草丛的自甘寂寞。曾经的苦守赢得了自由的生长,然而它们注定是寂寞的,自身经历的艰难与村庄的惦记、造访、忘却一样,都只是随风而逝的分外事。忘却艰难,意味着自甘卑微和平凡。
  ③意在表现草丛的乐观淡定。曾经的苦守让草丛拥有了峡谷、山坡,拥有了生命的家园。以淡定的心情回望曾经的艰难,品尝生命的超然。
  这三个角度大体可以。但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忘却”“艰难”。作者写草丛是有一定的象征对象的。草丛象征了那些居处荒僻,远离现代文明,默默无闻,但也在为他人作出一定贡献的最底层的“草民”。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忘却艰难,是因为他们长期处于艰难困苦之中,心灵已经变得麻木。
  总体看来,南通一模文学类文本选材具有特色,但试题与参考答案的设计还不够严密,给学生解答和老师阅卷评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现代文选做题论述类文本选《“廷杖”的美学》为命题材料,参考答案比较规范。实用类文本选了一篇科技说明文《极速蓝光》为命题材料,试题与参考答案均比较严谨。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试题难度大体相当。
  南通一模卷作文题还是一篇命题作文:
  心灵的契约是我们每个人与自己或与他人在内心的约定。诚信、责任、理想、诺言、操守……支撑“人”的结构,体现契约精神。缺乏心灵契约,浮躁空虚,游离易变,犹如失去根系的大树,失去源头的大江,只能枯萎、干涸……
  请以“守住心灵的契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估计今年江苏省高考作文命题大体还会延续这种样式。问题是这道题与以往的高考题《诚信》《心灵的选择》有部分内涵重合,容易套作。同时,《守住心灵的契约》又是2001年四川省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多次被收入多家《高考满分作文》书,知名度颇高,许多学生甚至熟读成诵,很容易被仿作。对一次较大规模的考试作文题而言,应当尽量避免这些现象出现。
  从学生的考试作文来看,佳作寥寥。大量的作文无病呻吟,空洞乏味,胡编乱造,不知所云。许多学生只知道死做题目,不关心社会,不思考人生,拿到作文题,不知如何下笔。仓促间只得在“点题”“扣题”上做文章。左一个“守住心灵的契约”,右一个“守住心灵的契约”,但不会分析说理,缺少思想和见解,
  针对这种状况,后阶段要继续为学生理清思路,帮助学生走出思维混乱无话可说胡编乱造的困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