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浮泛,精心探究

作者:于漪  时间:2007/11/16 12:58:0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28
  听了一些课,发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语文课的泡沫少了,水分挤掉不少,浓艳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包装也逐步卸下,教学生学习语文的本色显现。当然,个别表演性质的课不在此列。
  人们认识事物总有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准确无误,十全十美。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它体现着国家意志,传承着民族的精神,关系到未来人才素质的培养和发展。语文课程改革与其他课程改革一样,在指导思想和具体做法上与以往比,有明显的发展与变化,更加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努力发掘青少年的兴趣和潜能,使他们能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方式必须随着课程改革带不的一些具有本质意义的变化作出相应的积极而深刻的改变。
  怎么改变?没有现成的模式,须学习、领悟、探索、创造。于是,根据各人的理解程度、各人的具体条件,迈开探索的步伐。应该说,这种为了学生学好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与勇气是可贵的,值得赞扬的。至于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缺点乃至错误,本无须指责、嘲讽,只要提醒、重视与研究,就能健康发展。比如,课堂上信息技术不是不能用,而是要考虑如何与课文内容整合,把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捉摸的内容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增添兴趣,拓展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如课堂讨论,能把文本学习引向深入,活跃学生思维,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才能起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效果。因此,问题不在于选用何种教学开幕式,而是要紧扣课文的特点,从学生知识和身心需要的实际水平出发,当用则用;用得恰当,学生深受其益。离开了实际,追求花样翻新,那就偏离语文教学目标,成为泡沫,成为多余之物。
  以上这番话意在说明语文课显现语文本色不是不要改革,走回头路,而是要在探索改革的道路上,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功能深化认识,对文本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实践中的作用与价值深刻感受。扣住文本,品味语言,体悟思想内容与情感,已成为许许多多语文教师的共识,努力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然而,就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而言,确实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语文教学的外部因素暂且不说,教学本身确应作些反思,须改进须提高之处甚多。
  学生上课常觉“没有劲”,觉得“学与不学差不多”。这种感觉的形成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浮泛关系密切。教学设计在“目标”这一项中常见到这样的文字:“圈画重点词句,品味语言,熟读成诵”,“体味文本的思想内涵与任教表达的感情”。除此之外,“目标”中还有一点学习课文的某种写作方法、某种修辞手法等。显然,预设的教学目标在相当程度上是通用的,可以用到教这篇课文,也可以用到教那篇课文,缺的就是教这个特定单元特定课文的个性。由于目标宽泛、不实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指导往往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上滑过来滑过去,似乎课文都接触到了,但这一课在学生脑子里打了几个转,学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说不清,道不明。学生的求知心理未得到满足,学习的劲儿也就提不起来。
  要把握文章的个性,十分重要的是要在文本的阅读上下工夫,精心探究任教的写作意图。我们常关注教什么和怎么教,而忽视任教写什么和怎么写,尤其主为写什么已解决。其实,读懂写什么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与基础,文质兼美的课文,尤其是经典之作,必有丰富的内涵,必有任教独特的过人的见解,如果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往往难以领悟文中的真谛。传统的教学强调文章要钻研,这是极有道理的。钻研是批对所教课文专心致志,深入探究,深入开掘。众所周知,露天煤矿毕竟少,丰富的宝藏往往掩埋在地层深处。文章也是如此,一眼见底的,往往难给读者以启迪和震撼;厚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真谛蕴含其中的,经读者选准切入口,对语言文字层层开掘,精心推敲,就能闪现内在的光辉。能否把握文章的真谛正是阅读能力强弱的表现,也学生力所不能及的,须经老师认真指导。如果教师对课文的䚝与学生的理解基本上是在一个平面上移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就不能或不易进入兴奋状态。一般说来,学生的认识、理解比较零碎,综合能力比教师弱,但对课文的䚝、阐释,老师如不能“棋高一着”,学生就算学有兴趣,学有所得,那也是“七折八扣”。
  例如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写的是小说主人公贝尔曼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故事,对于高一学生来说,阅读时一眼见底,无须指导。从这件事中表现了穷苦人之间的关爱之情闪射着人性的光辉,人间自有温情在,这就需要紧扣词句,琢磨字里行间任教思想感情的潜流。从文章的局部、细节到整体,不在脑里转几转,不易把握。再深一层探究:老贝尔曼对琼珊的关爱到以死相许、奉献生命的程度,原因何在?这就联想到周国平在《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一文中说的,“对于生命的这种珍惜和体悟乃是一切人间之爱的至深的源泉”。贝尔曼风雨中拖着老弱病残之躯艰难地画最后一片叶子,是对琼珊年轻生命的珍惜和挚爱,也是对自己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体悟,是用生命抒写的艺术杰作。探索到文章的真谛,文中的一个个人物就鲜活起来,语言文字似乎站立在纸上与你对话,怎么写的技能技巧也就一清如水。比如,“小说的意外结局”是作者短篇小说在艺术处理上最大特点,反映了他创作时构思的巧妙。然而,巧妙的构思仅局限于结尾吗?扣紧课文的脉络与人物描写深入探究,就可知构思的巧妙贯穿于文章的各个部分。思考:“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进一步思考:“贝尔曼为什么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创作这幅画?为什么说这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再深入探究:“这幅画是否一定要贝尔曼来完成?苏艾有没有完成这幅画可能?”阅读、琢磨、推敲、领悟,作者为显现主题在情节处理、人物安排上的匠心清晰可见。作品超越了对一般友情的赞扬,而是赞颂不相识的穷苦人之间的关爱与帮助,乃至奉献生命的人间至真至纯的深情。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一定有其非凡之处。小说思想的高度、情感的深度、艺术的张力,是其本身固有的,绝非外加,绝非拔高,更不是帖标签。关键在锻炼自己的眼力,提高对语言文字表现力、感染力的敏感程度。
  阅读是一种心智活动,对语文教师而言,阅读文本须全神贯注,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才会真正感受到一个个字不是躺在纸上无生命的,而站起来和你对话,和你沟通,和你交流。它们会向你倾诉:“这儿是我最用力之处,寓意深着呢,要重点敲打,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它们会提醒你:“我这一笔虽轻描淡写,但为全文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不可小视!”----钻研教材,和语言文字交朋友,和作家的作品做朋友是学习,是吸收,是交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的本义,恰当地加以阐释、生发,是一种求知的快乐,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解读文本,尊重文本本意是第一条,不能自行其事,随心所欲加以发挥。但也不能把文本读死,抓住某些细小之处死扣死解,裹足不前,做冬烘先生。关键在于须明确文章之要义,以深入探讨,有所创辟,阅读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心智活动,面对阅读的作品,必然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审美体验、文化积淀、思维方法、思维习惯等,由于阅读者的情况各异,阅读的效果自然也就大相径庭。教师的阅读不仅要把握准确度,而且要有思考的高度、探究的深度,联想、想象、分析、比较,既能纵横开阖,又能聚意点睛,其中不乏独特 的见解,而这种认识与看法不人云亦云,创意寓含其中。教学时,这往往是课堂上的亮点,学生或感惊喜,或受感染乃至震撼,或深受思想的启迪,此时此刻,学生的“学与不学一个样”的感觉就会消失,因为他们学到了自己不了解、没想到,或者虽想到而寻求未得的东西,心里豁然开朗,深深体味到求知的快乐。      
  例如高一新诗单元教学,执教教师确定的教学原则是“感性——理性——实践”,教学目标制定为:一、感受诗之美(诗情•诗意•诗艺);二、认识时代精神与诗人个性对经典之作的意义。显然,第一点是编者要求的学习该单元的重点,学生读诗需理解、感受“意象”在诗歌中的意义。第二点就渗透了执教教师的创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舒婷的《双桅船》、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都是新诗中的经典之作,它们具有怎样的共性,创作中蕴含着怎样的规律,解读它们的钥匙何在,怎样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新诗的能力,教师思考、抽象、概括、提升,于是,出现了教学目标中的第二点。这个目标的制定不是教师主观臆断,而是从这个单元的文本实际出发,考虑学生提高阅读新诗能力的需要,既具有基础性,*具有适切性,引导学生综合起来思考一些问题。 
  教学目标的实现靠的是教师与学生一系列有实效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否有实效仍然在相当程度上依靠教师对文本来龙去脉的深入钻研和对教学内容的合理调度与取舍详略的处理。执教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赏析《双桅船》,探求“意象”与“诗旨”的关系,理解诗作营造的广阔的艺术空间,认识时代精神与诗人个性对经典的意义。探讨意象时,既让学生懂得融人作者主观情思的物象,又深人一步,让学生懂得有些意象饱含浓厚的文化意义,已经被固定,是民族文化心理与艺术思维的物化表现,如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明月、奔马、松柏、兰菊等等;而《双桅船》中的诸多意象是诗人创作时的临时建构,不一定具备普遍的意义,脱离了诗作的特殊意境,诗中的意象就可能不复存在,因而,这些意象往往具有独创性。日后能否成为固定意象,须视运用的范围,须经时间的淘洗。教师如不钻研,没有自己的看法,学生脑中对意象的理解可能就会处于模糊之中。经典之作都是时代之风鼓荡的产物,融合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自觉追求,讨论这些诗作是否有确解时,可以给学生提供诗作产生的背景资料和作者的创作追求。教学进程至此,“朦胧诗”一词的出现就不是抽象的凌空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充实的;追求诗歌语言的多重解释,是时代思想的复合象征,也是诗人对诗歌艺术的勇敢探索。凡此种种,无不展现了教师钻研的认真,探索的精心,注意视野的拓展,运用文化的积淀。教师阅读中的创意、阅读中的真知灼见绝非空穴来风,前提是对诗文的个性理解得清楚准确,深邃见度,然后才会有贴切独到的阐释。当然,这种创意、这种真知灼见植根于对语文教育事业的敬重,对学生学有所得、学有追求、扎实提高语文素养的负责精神,以及对自身专业水平不断发展的孜孜以求。 
  课要上得厚实,有分量,不轻飘,工夫在课外。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