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更是娼妓
作者:罗美华 时间:2007/8/10 8:34:2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943
况且,我觉得,这些批评中国当代文学的名家,无论是德国的汉学家顾彬,还是我国的朱大可,都只不过发了几声干嚎而已,根本无能涉及到中国当代文学已经彻底腐化与变质这一本质及诸多细节,至于谁是垃圾,谁不是垃圾,连说都不说的。这种不痛不痒之态,最终,于解决问题,又有何益?
2006年年末,德国的汉学家顾彬,说了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这一名称,于是乎,媒体轰然。大家伙心理很不安。国人自己说自己怎么不行都可以,那最多也只是窝里斗。来个外国人来说事,说咱不行,这关乎国家名誉,民族利益,这是断然不可的。
有顺势而赞同顾彬说法的,也有大声疾呼反对的,说顾彬,尔只不过乃边远一小国之小人物而已,焉得懂我中华文学之博大精深?大概很不屑,大有慈禧之不屑没打进来的八国联军之式样。之后,好像顾彬来了个澄清,说没说过这样的话。于是,那些搞文学的和站在文学边沿的,就都心安了,好像是取得了一场大胜利,却不去照照镜子,也不检讨自己,是不是真有很多类似垃圾的东西?大家伙继续躺在我为泱泱大国,物产丰饶,文化精湛这一温床上睡大觉。
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已经不再去弄文字了,我几乎要拒绝于弄文字,因为我常常觉得,中国,目今,盛行的,是腐朽的文字,也只有这种文字,才更能盛行。我们自吹自擂,说我们的文字取得了怎么样的成功,都只是意淫上的安慰。我也知道,我的声音,发自内心的也罢,直抒胸意的也罢,都被当作弱小的声音,渐渐淹没在无边的大海里。没人来听,就算是再真再真的声音,也没人来听,虚假,虚伪,已经填满了人们的耳朵。
但今天,当一些声音,一些言而有物,言而有益的声音,一而再,再而三的淹没的时候,我不但要站出来说,并且,还试图要打破那种唯有名家之声才能够流传的格局,如果真打破了这种格局,当代文学,才不会世袭庸俗与腐朽,才有可能创新,才有可能不会继续是垃圾,从而也脱离娼妓的行列。
一、盘点2006年之文学怪状
为什么要盘点2006年的文学现状呢?因为这是离我们最近的文学当代现状,看看,我们都干了些什么。
1、韩寒与白烨之争——向对方画像吐唾沫
“80后作家这样一种姿态坚持下去,成为主流文学的后备作家是完全可能的”,这句话如果是白烨先生的原话,那么我觉得,白烨先生的文学评论可以休止了。作为与韩寒针锋相对的话,你也该拿出点像样的话出来呀。这句话就毫不像样,这句话正如说:今天这里虽然下了雨,但未来某天,这里继续下大雨以及暴雨是完全可能的。试想,就算认可白烨口中的所谓主流文学,80后作家中,十年里生了那么多人,无论以何种姿态写作,一定会有人成为他认可的主流文学的作家,何止是后备作家?我在奇怪他为什么要加上“后备”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加的特别奇怪。80后的人,将来某天,成为国家主席也是完全可能的(——据白烨的意思,可能也得用上后备国家主席字样),更何况一个作家,还是后备的?我常常觉得,中国的文学,难怪如此不堪一看,几个写废话官样气息浓厚的文学评论家,足以封杀他们不愿看到的新鲜气息的文学。文学,变成了只适合他们那稀烂胃口的样板菜。
相反,我赞成韩寒的观点:“非常讨厌以年代划分作者,每个优秀作者都是个性鲜明的人”。
白烨先生说:“我以前说过 “80后”作者和他们的作品,进入了市场,尚未进人文坛;这是有感于他们中的“明星作者”很少在文学杂志亮相,文坛对他们只知其名,而不知其人与其文;而他们也似乎满足于已有的成功,并未有走出市场、走向文坛的意向。”如果这段话真是白烨先生说的,不必看其它东西了,单看这里,就可知道,所谓的文坛,固步自封,划江而治,已趁于何极。20世纪二三十年代,那种因为一篇文章而名噪天下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在白烨的眼中,就算你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也是得不到他文坛认可的,你要走向文坛,必须向他们低头哈腰,必须在他们把握的文学杂志中亮相,悲哉!况且,他们把握的文坛,又到底在做些什么?难道文坛不应该去主动吸收扶持我们这个社会的优秀作家吗?难道一定要把作家变成他们眼中的奴隶,才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吗?真变成了奴隶式的作家,这样的作家还能够写出来像样的文字吗?
难怪韩寒会说:“文坛是个屁。”难怪白烨在那场争论之中,以封博、彻底失败而告结束。白烨固然失败了,但我们的文学场依然故我,没有得到丝毫改变。因为白烨虽然封博了,但他没服输,他认识不到自己的言论有多封闭。外界好像是说,他只是因为韩寒的粉丝们在他的博客里捣乱,他才封的博客,言外之意,是说他根本没输。那些韩寒粉丝们的做法也许是无耻的,但一个人如果明明输了,还认识不到,还不愿意承认,不让真理真相大行于天下,这是不是才是最真正意义的无耻?这是不是也是中国当代文学无耻的一个缩影?
韩寒的胜利,似乎变成了一场闹剧的胜利,并且还严重的胜之在武,胜之不文。也同样没得到认可,虽然有几个唏嘘的声音偶尔唱唱赞歌,但也得不到什么翻天覆地的改变,当然,韩寒也不希望这种改变,他继续经营着他的坛,想弹就弹的那种坛。“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这句话白烨驳斥不了,一年多了,那些密切着文坛的人,也驳斥不了。这句话,成了铁板叮叮的封条。韩寒成了天马行空的独行侠,没人敢接近,也没人愿意接近,中国人内心里都怕死,忌言“祭坛”“花圈”啊什么的。白烨从此销声匿迹。但韩寒的话也不要说绝对了,例如,醋坛到最后也成不了祭坛,猪圈到最后也成不了花圈。我们可以向死去的先人祭酒,祭饭,甚至写一篇文字祭祀,但我们是从不向死去的先人祭祀喝醋的,所以醋坛到最后也成不了祭坛。猪所聚集的地方,为猪圈,无论如何,到最后也成不了死去的鬼所聚集的花圈之地。
韩白之争,其实最滑稽的不是在争,而是在争了之后,毫无结果,毫无改变,当然也毫无生气。他们的争论,演变成了一场他们互相向着对方画像吐唾沫的闹剧。
2、步非烟与王朔——2006年中国文学系统里的两个活宝
2006年中国当代文学不得不提的是步非烟与王朔这两个人。这两个人在2006年文学系统倍受关注程度,在各地各处之轰轰烈烈,差不多是前无古人。他们一个是新锐人物,一个却是卷土重来。
相同的是,这两个人都是自己出山创名头。
不同的是,步非烟喊革命,革谁的命呢?听说她是在一次参加武侠小说大奖赛颁奖典礼时,在获奖感言中喊出的口号。她要革金庸的命。王朔喊我要骂谁就骂谁,我喜欢谁就是谁,谁谁是我孙子。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次武侠小说颁奖,步非烟只得了个第三名,她喊革命,却不革最近的近在身边的也还年轻的前两名获奖者的命,却要去革远在香港的老迈的金庸的命。真是有意思透顶了。恍然记起,鲁迅笔下的阿Q,在革命时,也是不革身边的年轻力壮的赵秀才假洋鬼子的命,却跑到尼姑庵去革命,结果闹了个笑话。总的如此如出一辙?
文章评论
共有 4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