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7050字。
榆树市教育联盟2023.5月联考八年级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应用(15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烘烤(hōng) 雾霭(ǎi) 蛮横(hèng)
B.沼泽(zǎo) 狩猎(shòu) 缅怀(miǎn)
C.两栖(xī) 霎时(shà) 襁褓(qiǎng)
D.蠕动(rú) 山麓(lù) 抉择(jüé)
2.(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家眷 振撼 天衣无缝 B.追朔 彷徨 人情世故
C.帷幕 抉择 自圆其说 D.狡辩 缅怀 不修边副
3.(2分)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B.这次的演出,集合杰出的艺人同台亮相,其精彩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C.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而同学们还沉醉在老师美妙的故事中。
D.小伙伴们在花园里玩捉迷藏的游戏,不一会儿,大家都销声匿迹了。
4.(7分)古诗文填空。
(1)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2)蒹葭萋萋, 。(《诗经??蒹葭》)
(3) ,不可知其源。(柳宗元《小石潭记》)
(4)《桃花源记》中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 , 。(陶渊明《桃花源记》)
(5)《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的的句子是: , 。(杜甫《石壕吏》)
二、阅读(45分)
5.(7分)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问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潭中鱼百许头 杂然相许
B.似与游者相乐 心乐之
C.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出
D.水尤清洌 清荣峻茂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按照空间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介绍了游览小石潭的全过程。
B.本文与《桃花源记》都属游记,都借浏览之景表达了作者悲伤厌世之情。
C.一切景语皆情语,第④段所表现出来的凄神寒骨源于作者内心的悲伤、凄凉。
D.本文是作者被贬谪到湖南永州后,流连于自然胜境,以排解心中郁积的苦闷而作。
(3)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情景交融,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观鱼时的心情与浏览到最后心情有何不同?并说一说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6.(7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青海地处祖国西北内陆,这里高寒缺氧,本来是一个不产茶的省份,而从青海穿境而过的茶马古道却使饮茶之风在这里盛行,千年不衰,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茶文化。
②被誉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的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位于日月山下。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也成为了茶马古道在青藏线上的重要的茶马交易场所。
③熬茶,是青海人用茯茶来熬制的茶,深红色,有油脂状感觉,暖融融,还有点咸和花椒味。主料,首先为茶叶,讲究用色泽黄褐,香气纯正,浓醇带涩,茶中闪烁金黄色雪花的紧压茶,也就是热性茶。有两种颇受河湟人的喜爱:一种是松州茶,是四川松藩地区出产的大叶散茶;另一大宗是茯砖茶,其中又以湖南益阳所产的茯茶最受欢迎。其次为盐、鲜奶、大红枣、荆芥、杏仁、核桃仁等。调料有草果、姜皮、花椒等等。
④此类茶的制作很别致,不像通常的饮茶那样用沸水冲泡,而是先用石臼将茶捣碎,然后将其放入粗陶罐中煮饮,故又称之为“罐罐茶”。罐是用陶土烧制而成,表面黑粗且疙疙瘩瘩,极为土气。茶杯小了,不易散味,能保醇香。明代冯可宾《茶笺》道:茶壶以小为贵,每宾壶一把,任其自酌自饮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