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以任务驱动问题解决,以情境优化任务设计
- 资源简介:
约8180字。
高考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以任务驱动问题解决,以情境优化任务设计
一
新课程着力推进任务驱动性学习。它的底层逻辑,依然在于推进语文教学从知识到能力、从学科中心到实践中心的转移。众所周知,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试图做这种突围,但举步维艰,收效有限。语文是一门应用性的基础学科,培养公民基本的语文素养是学科的天职。构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无论是对于语文学科的学理探索,还是对于课堂教学的策略改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索中,以“任务”来驱动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因其更切合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认知实际与心理状况而受到广泛欢迎,目前渐成共识且正在成为常态。经典名著的阅读,难点主要有二:一是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与动力,真实的阅读难以发生;二是经典文本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与文化距离,真实的体验与思考难以发生。没有真实的阅读与思考,阅读的学习价值就难以实现,阅读在学生的文化发育与精神成长中的价值也难以达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任务来驱动学生的阅读与思考,便有了独特的和显性的价值。“任务”往往指向具体的产品或行为,成果外显,目的明确,目标清晰,指向性强,操作性强,对于阅读与思考的驱动作用也更为显著与直接。
但是,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完成具体的任务,而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成知识构建与能力养成,亦即解决学习意义上的诸多“问题”。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是教学内容的疑问式表达,体现的是教师对文本教学价值的理解与定位。以《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为例。
在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是绕不过去的“问题”,为了推动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
任务1、如果让你在唐僧师徒四人中选一个人做你的伙伴,你会选择谁?
设计这个任务,主要是为了解答“唐僧师徒四人的精神特质与性格特征”这个问题,至于选择谁来做“伙伴”,只是一个模拟性的“任务”——通过这样一个合乎儿童心理特点与认知层级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西游记》,并深入分析和把握四个形象的性格特点。
那么,选择谁来做自己的伙伴呢?要做出选择,至少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知道自己是个怎样的人,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