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自然风物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素材 / 高中其他文字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7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1/11/11 9:45:15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3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3670字。

  古典诗词中的自然风物
  江苏  秦宝
  【导言】
  众所周知,自然风物和人文环境对诗歌意象的构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物感”成了构成意象最直接最基本的方式。一切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客观实在都是诗歌中意象建构的基础,天地山川、风霜雨雪、明月夕阳无一不可以入诗。
  在那无始无终、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唯有广博浩渺的穹庐绵延亘古,幻变的万物交替更始:朝风暮雨,春去秋来……岁月易逝,盛衰无常,包罗万象的自然给了人类对万物变迁的感慨。
  大江浩荡东去,每一朵浪花都是人生长河中的一点一滴,一朝奔腾而过,就难再追寻。因此,苏轼于赤壁咏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王勃于长江感慨“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古人亦抒“滚滚长江东逝水”;诗人登临黄鹤楼亦出“烟波江上使人愁”之句;当我身临西江,亦有“无语静默默,人世几沧桑”之感。
  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星启星陨,乃是自然千古的更替规律,因此先人们皆如王勃“识盈虚之有数”。苏轼的“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古今传诵;后主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浸透了对故国兴衰沦亡的泪水;冯梦龙有“日往月来,星转斗换”之感……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的《鹿柴》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境界,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返朴归真的超然心境,展现出清幽明净、天人合一的境界。
  变幻莫测的大自然赋予了人们太多的想象,绚丽斑斓的宇宙中,总在进行着新生与衰亡,衰亡又重生。自然昭示着万物的定数,兴亡的规律,盛衰的依凭,并启示人类关注它,思考它,感慨它,抓住每一个流逝的瞬间,记录下变化的大自然赐予人们的最鲜活的情感。
  正文
  青山
  【释义】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远行之人看着他乡青山,遥想故园风景;“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白居易《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远志之人独归青山,求得一片从容,十分自在。“青山”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
  【运用】
  归纳起来,“青山”这一意象有以下几层意思。
  一是雄浑沉稳的“青山”象征故乡居所。
  从人与青山的自然关系来看,山脉通常是人类居住环境中最恒定、最醒目的存在之一,故乡山脉的轮廓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眺《游东田》),“无穷芳草地,何处故山青”(齐己《送休师归长沙宁觐》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