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学案20
- 资源简介:
约6780字。
《拿来主义》精品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作者详情,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但是社会背景下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
2.学习本文运用的“破立”行文方法,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全文。品味犀利幽默和富有穿透力的语言,感悟“拿来主义”,掌握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结合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语言的品味,由文及人,由论及人,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探究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青年时代,深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其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译著:《死魂灵》(俄果戈理),《毁灭》(前苏联法捷耶夫)等。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此时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统一思想,鲁迅先生特意写了这篇杂文,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者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虽然鲁迅着重写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问题,但“拿来主义”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四)《且介亭杂文》的缘起及文体简介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