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宋词讲解:综合运用
- 资源简介:
约19550字。
初二语文宋词讲解:综合运用
教学目标 1. 掌握 宋词基本知识及特点
2. 掌握综合运用答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宋词鉴赏
宋词讲解一 + 综合运用
一、课前热身
(一)宋词知识填空。
1. 词的别名有 诗余 、 曲子词 、 长短句 等。
2. 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 小令 ”、“ 中调 ”或“ 长调 ”。一般来说,以 58 字以内为 小令 , 59 字到 90 字为 中调 , 91 字以上为 长调 。
3. 词的分段叫“ 片 ”或“ 阙 ”。
4.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 填词 ”或“ 依声 ”。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陆游 (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每周一诗)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①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 ② 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③ 。零落成泥碾作尘 ④ ,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无主:无依无靠。②更著:又遇到。③群芳妒:喻指朝中种种小人的嫉恨。④碾作尘:王安石《北陂杏花》诗:“总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作者在孝宗乾道九年( 1173 )所作的《言怀》诗中说:“兰碎作香尘,竹裂成直纹。”也就是虽九死而犹未悔之意。
1. 陆游,字 务观 ,号 放翁 。
2. 在这首词中,“卜算子”是 词牌 ,咏梅是 词题 。
3. 这首词采用了 托物言志 的手法,表达了作者 孤傲高洁 的品质。
二、关于宋词 (学生版无讲解,教师选讲)
【词的概念及起源】
词是诗歌的一种,发萌于隋、形成于唐而盛于宋的一种新型格律诗。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自宋开始,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而流行于世。早先的词大都合乐歌唱,所以唐、五代多称为“曲,杂曲,曲子词”等,自宋以后称词也叫“乐章,乐府,诗余,琴趣、长短句…”等。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 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由于单纯一个“词”字可能指歌词中的词,也可能是指诗词中的词,由于诗词中的词大部分是律化了的长短句,因此我们把诗词中的词也叫“律词”。律词可以说是格律诗体对长短句的延伸,从而也丰富了格律诗的体裁。
宋词主要分为两大派别或类型:一是婉约派,代表人物有南唐后主李煜、宋代词人:李清照、柳永、秦观等。 二是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
【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