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八年级下册语文综合练习卷
- 资源简介:
共17小题,约9110字。
八年级语文练习卷
2018.06
请考生注意:
1.全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试题卷6页,共17题。全卷满分120分(含卷面书写4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做在试题卷上无效。作文不能另加附纸。
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表现!
同学们,经过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你肯定参加了不少语文活动,有了不少的收获。现在请你参加本试卷的五项语文专题活动。
专题一:分门别类辑古诗
1.“古风”研究小组要编辑一本古诗集。下面是他们搜集到的部分古诗名句,请帮助填写完整。(6分)
⑴窈窕淑女, ▲ 。 (《诗经•关雎》)
⑵微君之躬, ▲ ! (《诗经•邶风》)
⑶ ▲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⑷ ▲ ,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⑸浮云游子意, ▲ 。 (李白《送友人》)
⑹谁见幽人独往来, ▲ 。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研究小组把这本古诗集的主题定为“古诗中的劳苦百姓”。你认为上题中哪些名句可以辑录进本诗集,并简要说明原因。(4分)
3.在品析下面这首古诗后,研究小组对这首古诗能否入选本诗集有争议。你持怎样的观点和理由?请简要谈一谈。(3分)
观祈雨
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①咽②管弦。
【注释】:①春阴:阴雨的春天。②咽(yè):凝塞,使乐器发声不响
4.研究小组设计了版式、插图、封面后,准备写一篇“编后记”,简要介绍这本诗集的编辑过程。现在请你撰写“编后记”,100字左右。(4分)
专题二:“和”文化主题探究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绵延至今。“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为国家共处的原则。为探究“和”的内涵和作用,“和气”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任务,请你完成。(20分)
任务一:探“和”之义
材料一:《傅雷家书》整本书。
材料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材料三: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①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②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①什伯,意为极多,多种多样。②结绳: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以绳记事
——选自《道德经》
5.研究小组在阅读《傅雷家书》时使用了“选择性阅读”的方法。你认为他们为什么要使用这种阅读方法来读这本书?请结合名著内容回答。(4分)
6.研究小组发现,在《桃花源记》一文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似乎不合常理。请结合相关内容,推测“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合常理的原因。(3分)
7.研究小组在读“材料三”时产生了以下疑问,请你帮助解决。(5分)
⑴关于文中加点的两个“使”的意思。研究小组查阅了《古汉语常用字典》,发现“使”有多个义项:①命令,派遣;②使,让;③出使;④即使,假若。据此判断:“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中的“使”解释为 ▲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中的“使”解释为 ▲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