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蜀相》《书愤》ppt
- 资源简介: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
《书愤》讲课课件.ppt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ppt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 学案.doc
拟行路难教案.doc
书愤教案.doc
蜀相_杜甫.ppt
蜀相教案.doc
习题.doc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 题 《拟行路难》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自读法、研讨法、引导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腐朽事物的辨识能力,张扬创新个性。
重点 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难点 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活动设计
课前反馈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二、文题解读
……拟行路难(其四)
学习要点:1、理解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及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一、自读课文,思考、完成思考题:
1、诗歌开头两句用什么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2、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其中“命”具体指的是什么?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二、诵读练习•加深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试读全诗,注意把握情感,尤其是“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草木岂无感”两个反问句(结合课后练习一中的“诵读提示”)
三、比较阅读•拓展提升(结合课后练习三)
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有哪些影响(即有什么相同点)。
蜀 相
学习要点:1、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认识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2、掌握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分析“自”“空”两字的作用。
一、知人论世,写出你了解的杜甫
二、鉴赏探究•以意逆志
1、诗题为“蜀相”,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蜀相诸葛亮的?其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3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鹏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指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3.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自问自答,记祠堂所在,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项王和祠堂环境的静谧、肃穆。
B.颔联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祠内的美好春光,含蓄地赞美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
C.颈联赞美了诸葛亮的匡世雄略,报国苦衷,感情深挚而悲壮。
D.尾联表示了作者对诸葛亮未能成就更大功业的惋惜,概括了千古壮志未酬的英雄们的悲愤心情。
二、阅读《书愤》,回答4-5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对这首诗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