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导学案2
- 资源简介:
约3280+3780字。
教师: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类型:
《六国论》导学案(教师版)
[目标展示]
一、 一、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二、 二、掌握积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句。
三、培养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学习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导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宰相韩琦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汴京。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结成《嘉祐集》。 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二、写作背景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10万、绢10万匹。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
三、预习要求
1.结合注释,疏通全文,自己画出重点词句,难于翻译的也勾画出来。
2.预习思考题:
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据来进行论证?
《六国论》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二段是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作为论据,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第三段再从不赂秦的国家——齐国、燕国、赵国也终于灭亡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第四段提出为国者当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并力却敌,不要为敌人的积威所吓倒的看法。最后一段借古讽今,向北宋当局敲起勿蹈复辙的警钟。
四、基础训练
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率赂秦耶( ) 思厥先祖父( ) 暴霜露( )
抱薪救火(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燕赵之君( )
洎牧( ) 以谗诛( ) 革灭殆尽( )
2.找出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