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公路》ppt1
- 资源简介:
共16张,另有教案及素材。201412江苏省初中语文优秀课评比课件《滇缅公路》二等奖教案、课件
导入:一条路,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轻灵地飘行;
一条路,付出了万千劳工生命的代价;
这条路,让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看到了希望和胜利的曙光!
它,就是滇缅公路!
(配合课件图文介绍):滇缅公路建成于1938年,从我国云南昆明通达缅甸原首都仰光港。随着抗战的持久深入,滇缅公路竣工后不久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
如今,它依然蜿蜒于中缅边界,它是一位沉默的见证者,虽无言,却分明昭示着那一段铮铮的血与火的历史,昭示着那一段不容为后人所忘却的峥嵘岁月。
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下面由老师来朗读这首诗歌,它将带着我们一起走上滇缅公路,重温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岁月。(配乐范读)。
第一乐章:路
伸手触碰那段峥嵘岁月,拂开业已尘封的历史,让我们一起开启诗歌的第一乐章,走近滇缅公路。
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啊!让我们齐声朗读大屏幕上的文字。(第4小节前半段)
这段描写让你觉得这是一条怎样的路?(预设答案:有力、蜿蜒、轻灵、优美等)
你从哪里看出这一特点?(个别朗读、全班朗读)
走在这样一条优美的路上,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一幅乡村生活的画卷(大屏幕打出第4小节后半段),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段文字,其他同学思考一下,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这样的生活给人怎样的感受?(预设答案:美好、温暖、欢愉、幸福、宁静、惬意等)。
这是一条柔美与壮美结合的公路,这是一条通向幸福、安宁的生活的公路。它是何等的美好!在第4小节中,当作者看到这条公路时,他内心涌起了怎样的情感?哪句诗可以看出来?(兴奋、歌唱——内心的欣喜)。
体会作者的情感,全班齐读诗歌第4小节。
(板书:美丽之路)
第二乐章:人
多美啊!你们天籁般的读书声把这条路的美展现到了极致,让人流连忘返。可是,在这条美丽的公路背后,却是一串串沉重的死亡数据:据史料记载,当修筑完将近1000公里的公路时,死亡的筑路工人不下两三千人,伤残者更是不下万人!也就是说,平均每修筑一公里路,就有3名以上的筑路工人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可以说,这是一条由云南人民的血肉之躯修筑起来的公路!
让我们一起开启诗歌的第二乐章,走近筑路工人。
男生读第一小节,女生读第二小节,全班读第三小节。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
1、修路工人的生存状态如何?
“营养不良、半裸体、挣扎在死亡的边沿。忍饥挨饿,受疟蚊袭击”(1938年时任“滇缅公路运输管理局局长”谭伯英在一书中曾提到曾有8000人患疟疾,免于死亡的只有500人。)
“匆促搭盖的土穴草窠里”(忙碌,工程时间非常紧,窠指鸟兽昆虫的窝,这里说明修路工人的生活工作条件极其艰苦、恶劣,如同原始人一般。)
“仅有的血汗”(除了身体、血汗什么都没有、更可见其无私献身精神。)
“带着沉重的枷锁而任人播弄”(没有自由,没有尊严。)
2、当时的修路环境如何?
“高寿的森林,万千年风霜与期待的山岭。”(崇山峻岭,荒远、偏僻,在此之前无人开垦,少有人来涉足此地。)
“蛮横如野兽的激流”(地理环境险恶,就是要在这样的激流上架桥修路。)
“神秘如地狱的疟蚊大本营”(死亡威胁,恐怖。)
“……”(表示艰难险阻还有很多很多。)
3、他们是怎样劳作的?
“每天不让太阳占先”(起得很早。)
“挥动起原始的锹铲”(工具简陋,从侧面突出筑路的艰难。)——补充:大石碾子(没有油管的机器):一般有一两米高,几吨重,充当压路机的角色,须人工推拉肩扛,由于过于笨重,在修筑下坡路段时,时有石碾失控滚落轧死工人的惨剧发生。
“一厘一分”(说明筑路的艰难、不易。)——一厘一分地修,要修成将近1000公里的路,困难可想而知,可工人们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硬是只用了9个月的时间,修成了公路。
(扣住关键词句,指导朗读,个别读,指导,再读,全班读。)
4、从中你感受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