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教案4
- 资源简介:
约12270字。
余秋雨《废墟》教案设计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赵玉芬
授课人:赵玉芬
授课班级:高职一年级 财务08-1班
授课时间:2009年4月22日
教材:《大学语文》 “第八章 当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案后 附《废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把握文章的主旨,能理解废墟丰富的文化内涵。
2.明确废墟的含义,领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欣赏和评价散文优美而充满哲理的语言。
4.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能力目标:1.掌握赏读散文的基本方法: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2.能查阅、筛选所需材料。
情感目标:正视废墟,正视历史,明确肩上的责任,增强建设美好未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理解废墟文化的丰富内涵:历史文化价值、悲剧文化价值、现代文化价值。
2.通过对文章素材的理解,深刻领会散文的“神”与“形”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旨。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学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作者余秋雨及文章写作的背景。
2.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体会文章的抒情基调。
3.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4.教师总结:全文抒情中蕴涵的深邃哲理。
【思路设计】
由于余秋雨的散文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在文化表象之下有着深刻的内涵,所以,在课堂上对文章的背景和余秋雨的散文成就有必要做简单的交待,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余秋雨的初步印象再来欣赏文章。文章较长,可采用速读的方法,学生能初步说明文章的抒情基调即可。在“理清文章主要内容”的环节里,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得出结论。最后教师对全文抒情中蕴涵的深邃哲理综述。
【学法设计】
1.课前指导学生查阅余秋雨的相关信息,为课堂学习提供一定的基础。
2.从“废墟”说起,介绍余秋雨其人及其在当代散文创作中的地位。
3.学生速读全文,了解文章的抒情的基调。
4.通过讨论,学生归纳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5.教师总结:全文抒情中蕴涵的深邃哲理,让学生得到一个整体印象。
【教法设计】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展示。
【过程设计】
一、作者简介及本文写作背景
要点设计:了解作者余秋雨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方法设计:多媒体展示,教师讲授法。
思路设计:老师将一些废墟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以此导入新课的学习,并由此介绍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由教师讲授,和学生以前的了解,为正文的学习提供帮助。
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