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三语文教学研讨会交流材料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6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12/11 14:48:3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5 总计:88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查看预览图
共17个文件。
  文学类文本阅读应试策略
  北郊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一、现代文阅读之分析综合试题应试策略
  (一)《考试说明》对“分析综合”的要求: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二) “分析综合”的考纲解读: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作品的概括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作品的体式和章节结构,二是作品的内在联系和组织。分析作品结构就是要根据作品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作品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它是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和作品思想脉络的重要手段,也是从整体上把握作品主题、分析写作技巧的重要一环。分析作品结构有三个要求:①能够分析段内结构层次;②能够分析全篇结构层次;③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基础上,按要求进行归纳整理。
  概括作品主题考查的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进一步分析整理的能力。一段文字内容很多,但核心内容可以用一句或者几句来概括。同样,在作品中,作者对所说的事物是赞成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保留,需要我们分辨。将作品的主题意思用简明的文字表达出来,这是一个提炼、综合、表达的过程。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本考点考查的是把握文学作品文体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它是鉴定、评价、探究作品的基础环节,如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狭义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以一种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文情并茂的文学样式。
  每一种文体都各行其轨,各行其道。
  (三) “分析综合”的解题及应对策略:
  1.分析作品结构
  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阅读时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段内各句群之间的层次关系,才能真正理解文章、把握好文章的行文思路,进而对文章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分析作品结构要注意以下几点:
  专题1  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第1课时  把握诗歌大意,了解诗歌内容
  【经典题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经典解答】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叫霸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漂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南听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所以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
  【特别提醒】
  把握作品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人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