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800字。语文课堂教学病症例谈——在人教版教材教研会上的发言
固始县教学研究室 司志伟 二00七年十一月十日
一、过去语文教学积习对现在语文教学的影响
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按照叶圣陶的建议,不再用“国语”和“国文”两个名称,小学和中学一律称为“语文”。此后,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大讨论共有三次。第三次不用说,那就是新课标颁布前后;第一次是在1958年前后,讨论的主要是语言和文学分科,政治和语文合一;第二次是在10年前。面对消费社会对精神的侵蚀,面对机械的语文教学,面对标准化教学的肢解,文学界不再沉默。1997年11月号的《北京文学》注定在语文教育史中无法被遗忘。本期刊出的一组文章(邬静之的《女儿的作业》、王丽《中学语文教学手记》、《薛毅《文学教育的悲哀》》以“忧思中国语文教育”为题,试图道出语文教育中的沉疴。之后,关于人文性,工具性的争执也从未停止过。当时正在讲台默默耕耘的我们非常迷惑。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记得给甘其勋老师写过一封信,回答是,“那都是外人在谈我们语文的家事,隔靴搔痒,尽可不必太注意。”尽管说不必太在意,但课堂教学怎么搞?从我们上学到工作,大家都有感受。语文课堂承载了人们太多的希望,语文教师有许多不能承受之重,但是语文课堂教学照遭人诟病,究其原因,是有两种特别玩固的语文教学方法积习,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多年来难以消除。一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法积习。1904年清政府颁定《奏定学堂章程》学科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其弊端“讲者口若悬河,学者呆似木鸡,说来有源,记出无情。诲尔淳淳,听我藐藐。不适合中小学校教授。”规定把讲解作为“中国语文”,胡适、叶圣陶都明确表示反对。第二种大家绝对不陌生,那就是以课文分析为主的教学法。应该说,与第一种积习相比,是一种进步。分析的定型和当红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红领巾》教学法的肯定和推广。其基本模式是: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初、高中把它概括为“五部教学法”。以至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红领巾》教学中所谓的“分析法”几乎成了阅读教学的唯一方法。这不但影响制约了师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禁锢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教师中心、肢解课文成为语文教学难以突破的怪圈。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对语文工具性的片面理解和应试教育的盛行,“分析+训练”的教学方式伴着不绝于耳的批评声统治语文课堂教学多年。这种挨骂并实行着的教学法背后,既有着现实的无奈,更有着积习的阴影。“分析法” 影响有多深?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在教学建议中注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分析的幽灵一直潜伏在语文教学的肌体中。
无论是讲解还是分析,它们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无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重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而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性,由此形成了学生学习语文中的被动接受倾向,从而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
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弊端例谈
随着新课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语文教师也在潜心摸索,把新的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使课堂教学不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但由于个人素质的差异,解读新课程的能力各不相同,致使钻研出的各种“推陈出新”的绝招令人眩目,往往是刚跨出泥潭,又走向误区,甚至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