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610个字。
第四单元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以求知与读书为主题,有三课四篇文章都是阐述求知与读书问题的,学生可以从中获得这方面的不少教益。这个单元又是全套书惟一集中编排的议论文单元,包括立论文章三篇、驳论文章两篇,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能力的任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从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以及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从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入手,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批评“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最后提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谈读书》一文,篇幅虽短小,论述的范围却相当广泛。先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用书的智慧;接着阐述读书的方法,提倡读书与讨论、作文结合起来;最后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全文运用排比、比喻、对比说理,名言警句比比皆是。
《不求甚解》一文,先摆出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接着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解释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的正面主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从两个方面批驳对方论调。一方面,揭露“一部分人”,即国民党当局,“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另一方面,用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最后从立场观点上作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一般来说,初中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给阅读议论文带来一定难度。然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其实一直在议论、思考着一些问题,像求知与读书问题,与学生密切相关,自然在学生关注的视线之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所谈的自信力问题、“中国的脊梁”问题,也是学生的热门话题。因此,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来学,应该是可以学好的。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学生学习这个单元,能够达到这个要求,在三个维度上都得到提高,应该说教师就完成任务了。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与阅读部分相照应的,尤其与《短文两篇》关系密切。这部分内容丰富多彩,可以指导学生选做。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活思维,激发想像力,崇尚科学。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两教时
第一课时(31)
一、导入新课
苏轼的《题西林壁》 大家一定不陌生,谁来谈谈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的理解?其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无穷。美国实业家罗迦.费.恩格由四个几何图形引发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请大家阅读,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二、课堂学习
1.分组自学 要求:
A.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和支撑观点的依据,归纳一下,派代表写在黑板上。
B.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2..关于本文结构:
(一)提出问题。(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二)分析问题。(3~12段)
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6~9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10~13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重点难点
1.重点: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2.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3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 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 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 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 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 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 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 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 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
15、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35)
学习《谈读书》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