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7/3 19:03:13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870字。

  襄阳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在工业、商业的融合应用,是我近几年的主要工作。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对文艺创作的赋能,我认为在“降本增效”方面有许多共通的地方。
  在大模型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由多模态AI“执笔”的创作越来越多,人们只需输入简单的提示词或描述初步构想,AI便能快速生成文字、绘画、视频甚至3D模型,传统创作流程被重构,创作周期大大缩短。比如,AI可以快速画出和《千里江山图》一样磅礴的画作,传统动画制作中需要数周完成的三维建模、动作捕捉等工序,现可通过多模态预训练模型实现即时转化。在这背后,是AI对人类历史上海量文艺素材数据的学习训练,不但将历史素材转化为即时创作资源,还能突破艺术门类壁垒,比如组合出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感的交响乐。在这个过程中,重复性劳动被AI工具大量替代——AI语法自动纠错,AI配音系统可捕捉真人韵律生成拟真语音,AI视频工具将特效添加从专业工序简化为模板替换。AI赋能下,创作不再局限于技术门槛,而是更多地倚重创作者的思想本身。
  当然,也有不相通的地方,主要在价值与人文方面。工业、商业以量化结果为导向,比如成本降低多少、良品率提升多少,目标明确且可衡量,而文艺创作以艺术性的情感表达和价值传递为核心,在这方面,AI难以替代人类独特的创造力。
  AI可快速模仿《千里江山图》的笔触,却无法重现王希孟作画时“江山入梦”的生命体验,那种基于身体记忆与文化情境的情感共振,是代码难以企及的“在场感”。另一方面,“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捕捉鲜活素材。比如,电视剧《人世间》《山海情》等优秀作品的成功,正是源于对普通群众生活的深刻观察和真实再现,“脚要踩在泥土里”。这些正是创造力的源泉。而AI的“创造力”仍受限于既往训练数据的关联性,难以突破既有范式。更为重要的是,文艺创作不仅是形式的创新,更是价值的表达。电影《百鸟朝凤》中唢呐艺人对传统的坚守,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对东方美学的当代诠释,皆源于创作者对文化根脉的自觉与传承。技术可以提供表现手段,但“表达什么”与“为何表达”始终是人类的主体性命题,这是无法被算法复制的维度。
  在拥抱技术的同时,我们需清醒认识到:当AI绘画以每天百万张的速度生产“美”,真正的艺术反而可能湮没于信息洪流。我认为,文艺创作要平衡技术工具与人文精神,避免陷入“高效但空洞”的陷阱。AI时代,文艺何为?答案或许就在技术与人文的共生中一科技为艺术提供基础工具,而人类以不可替代的生命经验和思想为作品注入灵魂。
  (摘自贺晗《“表达什么”与“为何表达”,无法被算法复制》)
  材料二:
  最近,《哪吒2》的爆火,让大家对动画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人问动画电影会不会取代真人电影?我认为不会。动画电影是电影的一个分支,电影的主流依然是真人电影,只有真人演绎的电影才能最充分地传递人类最真实的情感。以孙悟空的艺术形象为例,动画的形象再经典,也无法取代六小龄童细腻而富有创造性的演绎。将来AI生成的虚拟形象,即使和真人再像,也不可能取代真人。
  我在做导演时,经常有灵感迸发、醍醐灌顶的时刻,这些时刻正是艺术创作的巅峰时刻,也是艺术创作中人的创造性活动独特价值的体现。如果用AI做导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AI赋能艾艺创作在“降本增效”方面作用显著,能缩短创作周期,降低技术门槛,使创作更聚焦于思想本身。
  B.AI能够突破艺术门类壁垒进行创作,如组合出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感的交响乐,这得益于它对海量文艺素材的学习。
  C.AI时代文艺创作的关键在于追求高效高产,利用AI技术每天生产海量作品以占据信息洪流的主导地位。
  D.AI做导演工作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它只能按流程推进,无法像人类导演那样有灵光乍现的创造性时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创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捕捉鲜活素材,AI就能突破数据关联性的限制,创造出突破既有范式的优秀作品。
  B.材料一主张“科技是基础工具”,材料二用“风筝”比喻AI,强调人类对创作的主导权不可动摇,都突出了人的主体性。
  C.材料二以六小龄童演绎的孙悟空为例,论证了AI生成的虚拟形象不应该出现在真人演绎的电影中的观点。
  D.据材料二观点,若AI能完美模拟人类导演的“灵感迸发”,则人类应主动让渡创作主导权,由AI掌控艺术生产全过程。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某动画工作室宣称将启用AI导演系统,自动完成分镜绘制、角色动作生成到成片输出的全流程,取代人工创作。
  B.某电影公司导演专注打磨角色情感线,使用AI辅助生成特效场景,将原需手工绘制数月的星空镜头压缩至3天完成。
  C.拍摄某科幻电影时,导演坚持由真人演员完成关键哭戏,认为AI无法表现人类复杂的情感层次。
  D.某动漫剧组在后期制作中运用AI进行画面调色,但最终由摄影师根据艺术表达需求做调整与修改。
  4.两则材料尽管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两位作者在人类主体与AI创作的关系上持有共同的立场,请概括这一立场包含的核心要点,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高一年级展开“AI与语文学习”的辩论会,有同学提出“有了强大的AI工具,语文学习无关紧要”。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列出你反驳的要点。(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才让朝我家走来的那天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正在巷口无聊地追逐自己的影子,抬头一看,是个年轻的藏族人站在我面前,问道:“强巴家住在这里面吗?”还没等我问“谁是强巴”,藏族人就惊喜得“啊嘘”了一声:“像得很嘛,你和你阿爸。”年轻藏族人递过来一封信,就在母亲看信时,他从马背上抱下了一个藏族小孩。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