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780字。
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下册。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媒介信息时代的文学传播与文化的图像转向密切相关。海德格尔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世界变成图像,这样一回事标志着现代之本质。”媒介技术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读图时代,现代社会逐渐被建构为一个图像化社会,“最大限度地吸引眼球”成为现代人的共同诉求。图像成为视觉文化时代文学传播的最佳载体,首先呈现为文学著作出版的图像化倾向。文学著作借助图像展开叙事,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如蔡志忠的“图说中国古典名著”系列,朱德庸的都市漫画系列等。虽然古代的“绣像本”小说曾出现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但在图文关系上,主要是文为主、图为辅,图像起着对文字的补充说明作用。但在当下图书的图像化中,图像不再是文字的辅助、补充和点缀,图像成为主体,文字反过来成为配角,大量新奇、精美和富于视觉冲击力的图像成为“眼球经济”时代图书出版的主要支撑。其次,文学作品还通过对作品的影视改编来实现图像化叙事和传播。电影导演阿贝尔•冈斯曾经指出:“莎士比亚、伦勃朗、贝多芬将被拍成电影……所有的传说、所有的神话和志怪故事、所有创立宗教的人和各种宗教本身……都被期待在水银灯下复活,而主人公们则在墓门前你推我搡。”国内外的名著接二连三地被搬上荧幕,先后被拍成电视剧或电影。不少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如莫言的“红高粱”系列、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王安忆的《长恨歌》、余华的《活着》、王朔的《动物凶猛》、苏童的《妻妾成群》、周梅森的《人民的名义》、陈忠实的《白鹿原》等,都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
(摘编自杨向荣《新媒介信息时代的文学传播及其反思》)
材料二:
人类源远流长的立足于文字和阅读的文化接受形式在图像时代的潮流中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影视改编改变了长篇小说的接受方式,在电视走进中国家庭的20世纪80年代,很多人对《西游记》和《红楼梦》等四大名著的收视盛况记忆犹新,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通过观看活动完成对这些名著的接受的。图像与观看在今天事实上已经形成对文字和阅读的挤占甚至代替,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绣像本”小说中图像与文字的关系是平等的,共同服务于叙事。
B.当下,图书的图像化趋势中,图像成为主体,文字则作为配角存在。
C.朱德庸都市漫画系列借助图像展开叙事,其图像延续了“绣像本”的功能。
D.虽然影视改编可使经典文学“复活”,但其核心仍是对原著的忠实再现。
2.下列选项,与材料二中“观览”概念内涵不符的一项是(3分)( )
A.网络小说读者快速划屏浏览,仅关注与自身兴趣契合的情节。
B.观众通过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直观感知陕北农村生活图景。
C.读者在阅读《白鹿原》时反复批注,探究小说中的文化隐喻。
D.很多短视频用户根据封面图片选择观看内容,忽略文字简介。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通过对比文学作品中古今不同的图文关系,证明媒介技术决定文化形态。
B.材料一从文学著作出版的图像化倾向和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两个方面论证观点。
C.材料二引用巴特与海德格尔的观点,有力地阐述现代社会文化接受的图像化趋势。
D.材料一侧重论述图像对文学传播的影响,材料二侧重阐述图像对阅读方式的改变。
4.材料一与材料二均提到“影视改编”,但所起作用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
5.近年来,短视频平台上涌现出大量“3分钟解读名著”视频,这些视频通过动态画面、背景音乐和精简解说呈现《红楼梦》《百年孤独》等经典作品。这一现象和材料中哪些观点相吻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伤 痕
[俄]蒲宁
文本一:
八月里一个暖热的夜晚,天黑漆漆的,依稀看得见几颗星星在高空云层深处若隐若现。一辆小车沿着布满厚厚尘土的田野大道徐缓地行驶着。车上坐着两个年轻的乘客——一个小姐和一个青年。幽暗的远处闪亮着一道火光,时而照亮那对平静地跑着的马儿——马儿蔡毛凌乱,套着简便马具;时而照亮着那青年—他头戴便帽,身穿麻布衬衫,稳坐在驾驶座位上。马车快速地行驶着,闪过一片收获后空闲着的田野,向一片黑森森的树林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