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0题,约16770字。
上海市宝山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积累应用7分
1.按要求填空(4分)
(1) ,枉用相存。(曹操《短歌行》)
(2)鼓瑟希, ,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夸张手法极写秦王朝对待珍宝毫不珍惜、奢靡无度的两句是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解答】故答案为:
(1)越陌度阡(重点字:阡)
(2)铿尔(重点字:铿)
(3)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重点字:锱、铢)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排列,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①它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承载着中国人对生活美学的独特理解
②从选材、制胎到施釉、烧制,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③陶瓷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历经千年而不衰
④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每件陶瓷作品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⑤无论是质朴的粗陶,还是精致的瓷品,皆在泥土与火的淬炼中展现出永恒的魅力
A.⑤②④③① B.③⑤①②④ C.⑤③①②④ D. ③①⑤②④
二.阅读53分
(一)阅读以下材料,完成3-6题。(12分)
材料一
乡贤祭祀古已有之,《礼记•祭义》中即有“祠先贤于西学①”的记载。汉代出现了祭祀“阙里之先贤”的情形,但此时尚无“乡籍”概念。唐代出现专门崇祀乡里贤者的先贤祠堂。宋元时期,乡贤祭祀发展,“贤”与“乡”结合更紧密,“群祀”成为主要祭祀形式并普及,祭祀场所多元化,官学祭祀成趋势,为明代乡贤祭祀步入庙学奠定基础。
明代乡贤祠祀发展分两个阶段:嘉靖更正祀典前是创设调整期,府县在国家倡导下创设或改造乡贤祠并向庙学迁移,但存在区域不平衡;嘉靖更正祀典后是普及完善期,乡贤祠与名宦祠相对立于学宫,作为庙学祭祀体系一部分被规范完善,祭品、祭仪、位置等都有明确规定,实现庙学化与制度化,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和教化实施。
嘉靖中后期,乡贤祠祀实现庙学化与制度化,体现明代统治者意志与教化指向。一方面,乡贤祠祀与地方庙学融合重申了儒学正统。乡贤祠附于庙学,加强了祭祀的儒学内涵,乡贤选拔和规制设定需符合“扶植教化、羽翼正道”的儒家祀典标准,“祀乡贤”成为褒表忠臣的形式,传达“忠义”内涵,褒表忠臣、激励后进成为祭祀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乡贤与名宦分祠而祀体现“分而化之”的教化指向。分祀既是礼法需要,更有教化用意。乡贤与名宦身份不同,教化对象不同。分祠而祀让教化指向更清晰,巩固了儒学在地方教化中的核心地位,体现明代以“忠孝”为基调的国家意志。
(摘编自张会会《明代乡贤祠祀的教化指向》)
材料二
“乡贤”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明清两代,“乡贤文化”被进一步强化,“乡贤”成为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传统“乡贤”践行着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追求,“乡贤文化”也成为彰显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