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6/29 18:17:37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4 总计:4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460字。

  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变形”的情节使我们看到了变形的人和变形的社会。当成名的儿子魂化促织并展现在他人面前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昏庸的皇帝和谄媚的官员。看到了当时虫命为贵、人命为贱的社会变态心理,读懂作者对统治阶级进行的无情披露和鞭挞。当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呈现在家人的面前时,我们不仅看到了置之不理的协理,述看到了冷漠无情的家人。他们对格里高尔的态度由亲近到厌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扭曲的社会。
  《促织》与《变形记》两篇小说中都以荒诞的艺术手法、离奇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一个厚重的主题——异化悲剧,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小人物所遭受的生理和灵魂的双重摧残。“异化”一词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在理论之外的创作实践上,敏感的作家早已在异化问题的思考上遥遥领先——异化是以肉体的异化为开端,最终走向灵魂的高度。“异化”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促织》和《变形记》中的异化并不是作者一时心血来潮的标新立异,而是失去了理性的社会使然。小说是虚构的艺术,是作者对真实世界洞察后,从抽象再具体的结果。小说的批判性来源于小说的现实性,体现在表达上就是真实性。“人”变成“虫”这种“变形”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因而我们称之“荒诞”,但是再荒诞、再夸张的小说也要有合乎现实社会的逻辑,帮助读者更清楚、更深刻地洞察到真实的现实社会。
  (摘编自梁昌瑜《<促织><变形记>比较阅读——学名篇新解之一:变形的魅力》)
  材料二:
  生:我课后读了《变形记》的全本,全书三万字,都在写格里高尔变成虫子后,父母、妹妹、同事、租客等对他的态度,以及他的恐惧、绝望,想与亲人交流而不得的孤独。课文节选部分,包括整部小说,都建立在人变成虫子这个核心事件上,格里高尔和其他所有人的表现,都围绕人变成虫子的情节展开,特别是读者能清晰地看到格里高尔的内心世界。
  师:你说得不错。你这个观点我在文献里还没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促织》通过“人变促织”的情节,反映了变态的社会心理,对昏庸的皇帝和谄媚的官员进行无情的揭露与鞭挞。
  B.人的异化悲剧是小人物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遭受生理和精神的双重摧残,从肉体异化发展为精神异化的悲剧。
  C.与《促织》不同,《变形记》只写虫子的内心活动而不写其外在行动,使读者能清晰地看到格里高尔的内心世界。
  D.卡夫卡敏锐地觉察到上世纪初人生存状态的异化,创造性地使用隐喻和象征等手法来表达自己对此问题的思考。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生的阅读经验告诉我们,对经典作品要坚持整本书阅读,这样才能了解作品的全貌,完整地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B.阅读经典作品,如果能在准确解读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再运用相应文学理论分析评价其思想、艺术,那么阅读认知会更深刻。
  C.家庭伦理剧和卡夫卡的作品受众群体不同,所以在表现家人间的薄情时,前者要使用现实主义手法,后者要使用现代主义手法。
  D.《促织》中的“人变虫”是浪漫主义手法,《变形记》中的“人变虫”是现代主义手法,二者在艺术上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3.下列对两则材料行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围绕“异化悲剧”,分析了两篇小说的主要情节、主旨和艺术手法。
  B.材料二老师从学生的阅读体会出发,抓住两篇小说的差异,转入对现代主义的探讨。
  C.材料一行文语肓严谨,学术性强;材料二行文语言偏口语化,体现课堂特色。
  D.材料一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顺序展开,材料二则以师生对话的形式展开。
  4.两则材料都谈到“荒诞”,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二中学生的治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请根据材料分析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叫孙芸芬
  夏天敏
  这些日子,她不断做一个梦。梦里娘总叫一个名字,孙芸芬。谁是孙芸芬?她不理,娘生气了,喊你呢,你莫装聋作哑。她说,我叫孙芸芬?娘更生气,你不叫孙芸芬叫啥子?她又气又伤心。你们跟我说过我叫孙芸芬吗?她哇哇地哭,醒来满眼是泪。老伴如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