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6/28 19:19:22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820字。

  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检测高一语文试题
  2025.06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个人从懂事开始所接受的就是道德的善恶和科学的真伪教育,但是对全面发展的人来说,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人的情感的美,是人的生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特点就是超越善与真。
  小孩子看电视往往问大人,某个角色是好人还是坏人,这类问题有时很好回答,有时不好回答。越是简单的形象越好回答,越是丰富的形象越不好回答。这是因为形象越简单,情感价值与道德的善和科学的真之间的矛盾越小;形象越是丰富,意味着情感越是复杂,与善和真之间的矛盾也越大。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试举曹禺《雷雨》中的繁漪为例。单纯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她肯定是自私的、邪恶的、不善的,是一个道德上有污点的人物。但作者曹禺却没有对她进行一种道德善恶的鉴定,而重在对她情感世界的揭示。他不在乎她是好人还是坏人,甚至也不分辨她的哪一部分行为是善的,哪一部分行为是恶的。对这些,作者自然是有某种隐秘的倾向性的,但那是一种侧面效果。作者正面展示的是这个人物的“郁积的火”,亦即受压抑的火,这种潜在感情是矛盾的:她外表忧郁,甚至沉静,而内在状态,却是以“不可抑制的‘蛮劲’”能够激发出“不顾一切的决定”,“她爱起人来像一团火那样热烈,她恨起人来也会像一团火,把人烧毁”,不管这种“火”是纯洁的火,还是邪恶的火,都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是一向被人们视而不见的。
  曹禺对那些越出道德的善和认识的真的范围的情感并不采取排斥的态度,而是当作一种可贵的发现,让读者在体验这种感情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丰富和复杂。而情感的丰富和复杂的发现,就是美的发现。
  古希腊人把关于人的学问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性的科学,一类则是和理性相对的,包括情感和感觉的,翻译成英文叫作“aesthetics”。但是,关于科学理性的学问比较发达,关于情感和感觉的学问,好像比较逊色。直到后来鲍姆嘉登才把这门学问定下来。汉语里没有一个相对应的词语,日本把它翻译成“美学",也就是讲究情感的学问。但是,这也给人带来了一种感觉,似乎美学就只涵盖诗意盎然的审美,跟丑没有关系似的。
  这就造成了一种事实,大凡与美相对立的,往往就变成了恶。其实美的反面是丑,而善的反面是恶。美的不一定是善的,而恶的不一定是丑的。真善美三者不是完全绝对统一的,而是互相错位的。所谓错位,是价值的交错,而不是绝对的对立或者分裂。
  许多学术论文几乎异口同声论断周朴园是个道德上十分虚伪的家伙。我以为,这样的理解可能太浮浅了。如果他仅仅是一个虚伪的人物,那只不过是说明他恶而已。但文学作品的价值追求,更重要的在于美丑。繁漪是恶的,但从审美价值来说,她对情感的不顾一切的执着,说明她还有审美的一面。说周朴园是恶的,并不一定比说他是丑的更深刻。
  自然,让审美价值和实用道德理性拉开距离并不是无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不可直接与道德的善对抗,亦即不可诲淫诲盗。拉开两种价值的距离是为了在错位中充分展示情感结构的奥秘,把作者自己的道德理性结论隐蔽起来,让读者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感受。
  (摘编自孙绍振《薛宝钗、繁漪和周朴园是坏人吗? ——真善美的统一和错位》)
  材料二:
  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自己来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的或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机遇的,或者环境的——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繁漪的形象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她的情感超越了道德的善与恶,展现了生命的丰富性。 
  B.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限于诗意盎然的审美,与丑恶也有关,不可直接与道德的善对抗。 
  C.曹禺将剧中人物比作“泥鳅”和“羸马”,意在表现他们在情感世界与命运中的盲目无力。
  D.材料二中两处加点的“他们”所指并不相同,前者指《雷雨》中人物,后者则是指观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一个文学形象在情感价值上极为单一,那么其与道德、科学间的矛盾大概率相对较小。
  B.因为真善美是错位的,所以作者在展现人物形象美丑时,应当放弃自己的道德理性评论。 
  C.曹禺将观众置于“神的视角”,意在暗示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感,激发观众的悲悯情怀。
  D.通过曹禺对《雷雨》中人物相关命运的描述,可见其对剧中人物并非完全持批判的态度。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脂砚斋评价王熙凤为“贾宅第一罪人”。 
  B.柏拉图认为艺术应服务于理想国的道德教育。 
  C.波德莱尔《恶之花》以“丑”为审美对象。 
  D.孔子提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请结合文本,简要阐释材料一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5.两则材料在论述中都谈到繁漪,两者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阮籍传(节选)
  吉川幸次郎
  魏晋时代的众多人物中,我特别敬爱的,是阮籍。
  从《竹林七贤论》可知,阮籍的家族世代富裕,是一代代向洛阳的官场输出官僚的豪族家庭。尽管如此,他的行为却始终是很强烈的。
  他对世俗的人完全投以蔑视。他不是不与世俗之徒见面,用逃避世俗的方式来表现对世俗的蔑视。俗物也是可以见的,只是和俗物相会时,以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