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15740字。
2025年河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第 一 部 分
(1~2题 14分)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班级开展了“走进博物馆”研究性学习活动。
1. 阅读下面的资料,完成后面的任务。(共12分)
资 料 夹 资料一:
走进河北博物院,可以知晓“东方人类的故乡”,感受岁月的 甲 (络绎不绝/沧海桑田);可以 乙 (品味/品位)非遗中蕴含的文化,(huàn xǐng) 其中凝聚的历史记忆;还可以回顾燕赵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捍卫家园的红色历史,致敬伟大的抗战精神。
资料二:
河北博物院藏品丰富。展出的文物中有13件国宝级文物,它们诉说着历史的变迁,见证了河北大地的璀璨文明。古老的文物生动地阐释着河北的地域气质与中国精神□战国铜山字形器,以刚劲挺拔的造型,昭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融合多重文化元素,彰显“美美与共”的 博大(xiōng jīn) ……
(1)根据“资料夹”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①(huàn xǐng). ②(xiōng jīn)
(2)“资料二”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
A. 阐释 (shàn) 昭示 (zhāo) B.阐释 (chǎn) 昭 示 (zhāo)
C. 阐释 (shàn) 昭示 (zhào) D.阐释 (chǎn) 昭示 (zhào)
(3)从“资料一”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2分)
甲 乙
(4)“资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2分) …………………【 】
A. 反复 B. 排比 C. 拟人 D. 对偶
(5)在“资料二”中口内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2分)
(6)“资料二”中“璀”和“璨”都是形声字,形旁都是“??”。“璀璨”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解释为:“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由此推测这两个字的形旁“??” 应该是汉字 的变体。(2分)
【分析】(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词语。
“huàn xǐng”对应的词语是“唤醒”,“唤”有呼叫、喊的意思,“醒”有从睡眠或昏迷状态中苏醒的意思,“唤醒”即叫醒、使觉醒。
“xiōng jīn”对应的词语是“胸襟”,“胸”指胸部,“襟”指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胸襟”常用来比喻人的气量、抱负等。
(2)本题考查字词读音。
“阐释”的“阐”读音为“chǎn”,有说明、表明的意思。“昭示”的“昭”读音为“zhāo”,有明显、显著的意思。
故选:B。
(3)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沧海桑田”意思是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结合语境,这里要表达感受岁月的巨大变化,应选“沧海桑田”。
“品味”有品尝滋味、仔细体会、玩味的意思;“品位”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这里要表达体会非遗中蕴含的文化,应选“品味”。
(4)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运用。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排比”是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类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它们诉说着历史的变迁,见证了河北大地的璀璨文明”中“诉说”“见证”将文物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C。
(5)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古老的文物生动地阐释着河北的地域气质与中国精神”是一句完整的话,后面可以是句号、感叹号。或者后面是对国宝级文物如何阐释地域气质与中国精神的具体举例,所以此处用破折号也可,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6)本题考查推测形旁的汉字。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与“玉”有关,所以推测这两个字的形旁“王”(题目中表述有误,应是“王”旁)应该是汉字“玉”的变体。
2.下面是小冀同学为介绍国宝级文物“十五连盏铜灯”写的文段。文段中句子间的顺序不合理,请你写出调整建议。(2分)
①十五连盏铜灯造型如茂盛的大树,枝头的十五只灯盘错落有致,枝干上的动物形象栩栩如生。②这件器物工艺精湛,是泥范铸造,经铸接、榫卯接和焊接成形.③灯体结构科学,有利于是保持灯的平衡与稳定。④总之,这件艺术瑰宝造型生动,结构科学,工艺精湛,闪烁着中华民族的创造之光。
十五连盏铜灯
【分析】本题考查句子衔接与排序。
一般来说,介绍一件文物时,通常会先描述其外观造型,让读者对文物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接着介绍其结构特点,因为结构是在造型基础上的进一步说明,了解结构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物的设计。然后阐述其制作工艺,工艺是体现文物价值和制作水平的重要方面。最后进行总结,概括文物的整体特点。原文段中,①句描述了十五连盏铜灯的造型,②句介绍工艺,③句说明结构,④句是总结。按照合理的逻辑顺序,应该先①,再③,接着②,最后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