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17860字。
2025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注意: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简陋(lòu) 瞥(piě)见 室息(zhì) 分外妖娆(ráo)
B. 陡峭(qiào) 慎重(shèn) 亵(xiè)渎 大发雷霆(tíng)
C. 冗长(rǒng) 平庸(yiōng) 拖沓(tà) 骄(jiǎo)揉造作
D. 累赘(zuì) 竹蔑(miè) 生疏(shū) 附庸(yōng)风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瞥(piě)见——piē,室息——窒息;
C.平庸(yiōng)——yōng,骄揉造作——矫揉造作;
D.累赘(zuì)——zhuì,竹蔑——竹篾;
故选B。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很多“名言、俗语”,被断章取义、歪曲篡改的例子就更多了。
B. 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倾家荡产。
C. 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D. 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断章取义:原指只截取《诗经》中的某一篇章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顾及所引诗篇的原意或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后来比喻征引别人的文章、言论时,只取与自己意见相合的部分。在此指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很多“名言、俗语”都是截取的文章的一部分,使用正确;
B.倾家荡产:全部家产都被丧失光了。不能用来指圆明园被侵略者毁坏,使用有误;
C.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在此指在精神悲戚压抑往往会使身体非常消瘦,使用正确;
D. 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在此指有些人的错觉,认为似乎优雅是处于无聊,是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使用正确;
故选B。
3. 下面文段后面的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食,说是蛤蟆贪嘴。②碰到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着相算命去解决,③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
A. “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句子中间的句号使用有误,正确标注应使用分号。
B. “说是雷公发威。”主语省略,谓语“说”,判断动词“是”与主谓短语“雷公发威”构成宾语。
C. “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一句在语段中的正确位置应该是在第①句和第②句之间。
D. 画线句子“碰到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句首可加“只要”,是条件复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A.有误,“真所谓‘大惑不解’”和“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在语义上是紧密相关的,后一分句是对前一分句的补充说明,中间用逗号更合适,而非分号。
故选A。
名著阅读(5分)
语文综合实践课,开展“品古今名著,养精神内涵”的读书活动,请同学们开启记忆的闸门,回答下面的问题。
4. 以下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 古人以“桑梓”称谓家乡,原因是古时住宅旁常栽种有桑树、梓树。另外,家乡也有“乡关、故里、烟村、故地、故园”等称谓。
C. 《火把》一诗中,诗人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艾青也因此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D.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里,回顾了自己儿时去平桥村看五猖会这一罕逢盛事的经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D.有误,《五猖会》中明确提到“要到东关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