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省苏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18270字。
2025年苏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0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号、姓名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
3.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第一部分(20分)
1. 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答题。
历史的性质,是连(guàn) ① 不断的,它像一条大河,是不能分成(duàn) ② 落的。但为了便利的缘(gù) ③ ,我们需要把它分为几个时期。这分期的地方,大约总有一个或几个较为重要的史迹——如十四世纪初欧洲产生了许多标志中古末日的史迹,所以本书中古和近古的界线,便是1321年,意大利诗人但丁死的那一年。
但不要忘了,这些界线都是人造的。我们决不能说,1321年以前,欧洲的事事物物都是中古式的,到了1321年1月1日的子时,人们从 甲 的梦中醒来,忽然过上了新的生活。因为 乙 的分期,正如昼夜分期一样:中午是白天,半夜是夜间,但在那暮色苍(máng) ④ ,或是晨光熹微中,谁能确定哪一分钟属于夜间,哪一分钟属于白天呢?但这个模糊不明的苍灰天正是划分昼夜的最好界线。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可以应用历史分期。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请在文中“甲”“乙”两处填入恰当的词语,使句意完整,内容贴切。
【答案】(1)贯段故茫
(2)甲:中古 乙:历史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1)连贯不断:lián guàn bù duàn,本义为连接贯通,连续不间断,像是事物之间紧密相连,没有中断的情况。在语段中,“连贯不断”用于描述历史的性质,强调历史如同一条没有间断、前后相连的大河,各阶段之间紧密相连,具有不可分割的连续性。
(2)段落:duàn luò,本义是文章中根据内容划分成的部分,语段中的意思是将连续的历史人为划分成的不同阶段。
(3)缘故:yuán gù,本义是原因,语段中的意思是为了方便的原因,所以要对历史进行分期。
(4)苍茫:cāng máng,本义是空旷辽远、没有边际,语段中的意思是暮色或晨光模糊不清的样子,用来比喻历史分期界限的模糊性。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语境准确选用词语的能力。
根据原文“1321年以前,欧洲的事事物物都是中古式的”及“梦中醒来”的比喻可知,“甲”处需体现中古时期的特点,且要与“醒来”形成对比,“中古”一词能直接点明时期特征,符合语境;
从“这些界线都是人造的”“历史分期”等表述可判断,“乙”处应填“历史”,以明确论述对象是历史的分期。
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诗文名句。
(1)看到阔别多年的好友从海外归来,小乐欣喜不已:“________,不亦乐乎?”
(2)运河之畔,有游客见到两岸桃花纷纷飘落,叹了口气说,“无可奈何花落去”。另一位游客闻声应道:“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3)太湖风景区山水环绕,林木茂密,游走其间,时有曲径通幽、豁然开朗的感觉,与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相似。
(4)几次和金牌失之交臂的他,并不气馁,他以杜甫《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作为座右铭,他相信自己一定会登上人生高峰。
(5)毕业晚会上,老师看到有的同学因为要离别而情绪低落,便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安慰他们,说只要是知心朋友就不必担心天各一方。
【答案】 ①. 有朋自远方来 ②. 落红不 无情物 ③. 山重水复疑无路 ④. 柳暗花明又一村 ⑤. 会当凌绝顶 ⑥. 一览众山小 ⑦. 海内存知己 ⑧. 天涯若比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疑、柳、凌、览、海、涯。
3. 根据下面括号中的要求写两句话,表现投石喝水的乌鸦看到另一只乌鸦用吸管喝水时的心理。
(1)乌鸦想:“________”(表现它因循守旧的心理)
(2)乌鸦想:“________”(表现它与时俱进的心理)
【答案】 ①. 这家伙怎么不按套路来呢?(意思对即可) ②. 看来这老方法可以改改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根据不同心理需求进行语句创作。需结合漫画内容与心理特质分析。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