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2025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经我5000字。
四川省凉山州2025年中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答题卡背面上方填涂座位号,同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教师将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收回。
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小题。
在悠悠岁月的长河中,彝族银饰宛如最纯净的月光,静静洒落在彝族文化的版图上。在彝族文化深厚的土壤中,它既是吉祥与幸福的象征,又凝聚着彝族人民对纯净无瑕、坚韧顽强美好精神品质的追求。
①地处大凉山腹地的布拖县,素有“彝族银饰之乡”的美誉。布拖人民对银饰的钟爱早已深入骨髓。当一个小女孩呱呱坠地时,家中长辈便会为她精心捶打第一件银饰,也许只是一只小巧玲珑的银耳环,轻轻挂在她稚嫩的耳垂上,伴随她开启人生的旅程。
彝族银饰款式多样,繁复的纹样令人【甲】;②图案丰富,常见的有动物、植物、神话故事等元素。这些图案虽然具有深厚文化象征意义,但是美观。譬如,月牙纹代表思念家乡和幸福美满,羊角纹寓意富贵吉祥。
走进越西县贡莫镇瓦曲村,仿佛踏入世外桃源。③红瓦白墙;错落有致;绿树田地;环绕相拥。这个被称为“银饰村”的地方,有200多户村民从事银饰加工制作。在瓦曲村,孩子们大多在十多岁时就开始向长辈学习这门手艺,经代代传承,银饰技艺愈发精湛。
④彝族银饰,这轮承载着民族记忆与希望的纯净月光,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它是 ▲ 的结晶,更是 ▲ 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未来, ▲ ,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传递给更多人。让这轮月光 ▲ 。
1.文段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洒落 (sǎ) 土壤(rǎng) B. 凝聚 (níng) s 坚韧(rèn)
C. 坠地 (zhuì) 捶打(chuí) D. 稚嫩 (zhì) 譬如 (bì)
2.下列词语填入文中【甲】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语无伦次 B.正襟危坐 C.眼花缭乱 D. 目空一切
3.文段中画横线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① B. ② C. ③ D.④
4.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选项中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些图案之所以美观,是因为它具有深厚文化象征意义的原因
B.这些图案不仅美观,还具有深厚文化象征意义。
C.这些图案不仅具有深厚文化象征意义,还美观。
D.这些图案虽然美观,但是具有深厚文化象征意义。
5.在文段的空缺处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彝族银饰必将继续闪耀 ②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宝库
③彝族人民智慧 ④照亮更遥远的地方
A. ③②①④ B. ③①②④ C. ②③④① D. ①③②④
6.假设你是一名校园小记者,计划采访瓦曲村的老银匠。请根据材料中关于银饰技艺传承的内容,设计2个采访问题 (每个问题需涉及不同角度,如技艺学习经历、文化意义、未来展望等)。(5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BC.正确;
D.有误,“譬如”的“譬”应读pì。
故选:D。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有误,“语无伦次”指说话无条理,不符合语境。
B.有误,“正襟危坐”指端正坐姿,不符合语境。
C.正确,“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符合彝族银饰纹样繁复让人看不过来的语境。
D.有误,“目空一切”指骄傲自大,不符合语境。
故选:C。
(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
ABD.正确;
C.有误,③句中“红瓦白墙;错落有致;绿树田地;环绕相拥”的第一、三个分号使用错误,应改为逗号。
故选:C。
(4)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
原句“虽然……但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改为“不仅……还……”,B修改正确。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