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教学设计7
- 资源简介:
约4210字。
《关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诗歌的内容。
2. 学习比兴手法,体会一咏三叹的写作结构,体会它朴素优美、音韵和谐的语言特色。
3. 培养健康纯洁的爱情观,以及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教学难点】
学习比兴手法,体会一咏三叹的写作结构,体会它朴素优美、音韵和谐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
大家知道,在东西方文学发展史上最先出现的成熟的诗歌作品的代表有哪些吗?
明确:《荷马史诗》、《诗经》。
虽然东西方的文明在自己不同的发展轨道上走出了相互区别的轨迹,但在世界文明的源头,最先出现的文学样式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诗歌。中国一向被称作是诗的国度,从先秦开始,到辉煌的唐诗、宋词、元曲,再到当下的现代诗。我们在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沉醉了上千年。今天我们便溯源而上,去领略我们祖先最早的诗歌作品《诗经》。
二、作品简介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以歌功颂德为主;。“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内容以颂扬为主。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将其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西汉以后被儒家学派尊崇为经典,奉为“六经”之一。《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则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借助其他事物为诗人抒发的情感做铺垫,一般写在一首诗或一章节的开头。
《诗经》的“六义”
1.三大基本内容: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雅乐,又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2.三大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