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760字。
202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这一重要论述提纲挈领地指出了文物保护、文物研究的价值以及在当前文化、社会发展过程中文物和文化遗产可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可作出的巨大贡献。
文物作为文明载体,全面“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同时也是将考古学所取得的成就、贡献推介给公众的最佳媒介。考古工作者、文物研究人员应积极发掘文物的多方面价值,利用文物传播中华文化、中国精神,让文物“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
器以载道,考古工作者有责任将文物中的“道”传递给公众,揭示文物审美价值之外的历史、文化、精神价值,让作为文明发展亲历者的文物讲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进而推动公众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摘编自韩鼎《让文物讲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科学考古学有着非常强的现代性,它不认为物质遗存在提供历史信息之外另有价值。在现代语境中,科学等同于正确,不科学就是不正确。金石学不科学,所以应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殊不知金石学并非没有合理的地方,它的认识论比较落后,但是其本体论还是有意义的,物质遗存中融入了古人的文化。当代考古学出现人文回归,这是对科学考古学的纠正,物质遗存的研究本来需要科学与人文
1.单选题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既要保护传承,也要充分挖掘其价值。
B.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考古工作者首先需揭示文物的历史、文化、精神价值,然后再发掘其审美价值。
C.要辩证地看待金石学,不能只以科学的眼光去衡量,仅仅看到其认识论的落后,也要看到其本体论的合理之处。
D.在进行中华文明探源时,要把探寻中华文化的形成放在重要位置,追寻中华文化体系中各种思想的源头。
2.单选题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文物的重要意义.材料一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论述,材料二则从考古学作用的角度论述。
B.科学考古学试图以科学手段解决一切问题,忽视人文手段的作用,认为物质遗存只有提供历史信息的价值。
C.印加文明不符合文明三要素标准,却仍属于新大陆文明,说明以西亚为中心提炼出来的文明的标准并不全面。
D.中华文明中的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都能在新石器时代遗存中找到踪迹。
3.单选题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考古学“器以载道”观念的一项是( )
A.仰韶村遗址中,聚落房子朝向中心广场的统一布局,表明当时维系氏族团结的血缘纽带根深蒂固。
B.良渚玉琮作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在造型设计上蕴含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与精神信仰。
C.金缕玉衣全衣耗用玉片、金丝巨多,玉片对缝严密,做工十分精细,反映了玉师杰出的技艺。
D.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揭示了以夏商王朝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域的政治、文化关系。
4.简答题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简答题
当代中国考古工作者应该怎样做?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下跪何人
阎秀丽
戏台空落落的,早已不复初时盛况。几面褪色的小旗子,哗啦啦地翻卷着老刘的记忆。
戏台是依场地斜坡露天搭建的土台。老刘想起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壁虎般趴在戏台前,仰脖看台上大人精彩纷呈地唱戏,有时不慎会被踢起的尘土眯了眼。
老刘往四周看了看,寂静无人,便走到戏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