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260字。
湖南省郴州市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山水画深受老子、庄子等先贤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人精神的“逍遥”与主体的自由。老子常提“道”的玄妙和本质状态,而庄子更加注重个体的“逍遥”和自由。中国山水画中“道”的境界,不但展示了技法,而且表现了一种精神超脱的状态。中国山水画的目标亦并不仅在于直接描绘山水的物理形态,还侧重于传达其中蕴含的人文与情感意义。可以说,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便是其对意象与意境表达的格外重视,这也是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绘画的明显区别。
山水画家通过自由地徜徉于山水之间,寄托着最内在的情感。“竹林七贤”,尤其是嵇康和阮籍追求庄子“逍遥游”的价值,创造性地模仿庄子的生活态度,在社会规范领域产生了一种突破性的生命态度,他们将游山玩水视为一种风雅的生活态度,对后来士人阶层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思想,使得山水画及山水诗成为一种围绕这些价值和精神展开的文化表达,通过歌颂、描述、赞美等手段呈现出一种深邃而富有内涵的意境。意境的营造是中国山水画绘画技巧的灵魂。
意境的营造首先体现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性表达。谈论中国山水画,总离不开讨论中国的山水诗。诗词中的比兴、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给中国画以很大的启迪;诗词讲求含蓄、虚实、计白当黑,更是加强了绘画语言的表现力,诱发观者的想象力。“诗意”成为中国山水画一种重要的审美取向。
其次,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营造也体现在“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特征中,这背后承载着深厚的传统自然观,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观点的提出者郭熙生活在宋代,当时士大夫们的心态逐渐从追求功名利禄转向了更为闲适的生活态度。
此外,在中国山水画的表达中,给予观者想象空间也是意境营造的重要方向,如“留白”和“似与不似”两种手法。“留白”体现了中国山水画中“道”的核心,黑与白的相对关系展现了阴阳调和的思想,同时传达了敬天爱人的宇宙观精神。“似与不似”是中国山水画中“不求形似”的自然延伸,近代艺术家齐白石将这一观点表达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种表达更加朴素,更加易懂。中国山水画的美学内涵博大精深,蕴含着深厚的诗意、禅道和哲学特质,难以用简单语言尽述。
(摘编自许钦松《中国山水画的美学内涵》)
材料二:
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在《山水论》中提出:“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此是诀也。山腰云塞,石壁泉塞,楼台树塞,道路人塞。石看三面,路看两头,树看顶头,水看风脚。此是法也。”王维的《山水论》对中国山水画的比例、空间架构、树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绘画存在着明显区别,西方风景绘画只会直接描绘山水的物理形态,而忽视了绘画蕴含的人文与情感意义。
B.中国山水画从诗词中的比兴、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含蓄、虚实等技巧中得到启迪,“诗意”成为中国山水画一种重要的审美取向。
C.中国山水画的“留白”和“似与不似”能给予观者想象空间,“留白”体现了山水画中“道”的核心,是最重要的意境营造手法。
D.倪瓒接受了绘画的请求,但后来感到为难。索画者要求“图写景物曲折,能尽状其妙趣”,但倪瓒没有能力画出这样的画来满足要求。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山水画家自由地徜徉于山水之间,在绘画中通过多种手段营造意境,寄托着情感。
B.宋代郭熙提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观点,这一观点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生活态度。
C.齐白石将“似与不似”进行了朴素的表达,他认为作画“太似”和“不似”都不是理想状态。
D.文人和士大夫抒写胸中之逸气,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以形媚道”的美学理论和哲学根基。
3.下列对材料有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总说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和意境的营造,然后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营造进行具体论述。
B.材料一以嵇康和阮籍为例,阐述其生活态度对后来士人阶层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思想促使山水画与山水诗成为特定的文化表达。
C.材料二将《山水论》与《答张藻仲书》进行对比,论证了绘画的目的是传达心中的“意”,并且这种“意”是建立在客观物象基础之上的。
D.材料二引用倪瓒《答张藻仲书》中的语句,并且分析倪瓒对绘画中“形”的理解和态度,阐述了他的绘画观念蕴含着美学思想。
4.中国山水画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联系紧密,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5.苏轼曾说:“味摩诘(王维,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这首诗蕴含着一幅画,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这幅画的“象”和“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注]巴金
人的身体可以被囚禁,人的心却不可以。觉慧这几天虽然没有走出公馆,可是他的心依旧跟他的同学们在一起活动。这是他的祖父所料想不到的。
他想象着学生运动发展到什么样的地步,他极其贪婪地读着报纸上关于这个运动的记载。可惜这方面的消息并不多。他还接到一期学生联合会编印的《学生潮》周刊,这一大张报纸上刊载了几篇令人兴奋的言论,还有不少的好消息。风潮渐渐地平息了。督军的态度也渐渐地软化了,他终于派了赵科长去慰问受伤的人,又出了两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