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2025届高三5月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1790字。
浙江省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2025届高三5月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连线》杂志的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发表了一篇题为《理论的终结》的争议性文章。他在文章中称,如今我们拥有了无法想象的巨量数据,使得不同的理论模型都变得多余:“像谷歌这样的公司在今天这个充斥着海量数据的时代成长起来,它们不需要委身于任何错误的模型,他们甚至不需要任何模型。”人们分析数据,找到相关性或者主从关系的模式,一切依靠假说推演的理论模型让位于更直接的数据比对,关联性代替了因果性。
安德森的基本观点是,理论的价值正在弱化和萎缩。理论更像是一种模型或假说,需要通过一系列实验来证实或者证伪。像柏拉图的理想国或者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那样强大的理论是无法用数据分析模型来替代的,因为它们强调的是思考的基础。理论的本质是以不同的眼光对这个世界加以判定。它是最原始的、初发的判定,决定了哪些从属于这个判定而哪些不是,哪些存在着和应该存在而哪些不是。理论具有的高度选择性的叙事特征,可以帮它在“无人之境”披荆斩棘,打开一条通道。
以数据来支撑的思考是不存在的。数据支撑的只能是运算。思考是具有否定性的、无法计算的,应当先于“数据”,即业已存在之物而存在。支撑思考的是理论体系,即所谓的“预先规定”。它超越了现有事物所具有的肯定性,并使其以不同于前的视角出现。这并非浪漫主义,而是思考的逻辑,贯穿着思考的始终。无边无际增长的数据和信息量使科学极大程度上远离了理论和思想。信息是肯定性的。基于数据的“积极”科学(谷歌科学)仅限于数据的比对和调整,却导致了理论的终结。它是叠加的、侦察式的,而不是叙事性的、阐释性的。它缺乏贯穿始终的叙事张力,瓦解为信息的片段。信息和数据的铺天盖地,使得今天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需要理论。理论能够防止不同的事物被混为一谈而无序滋长,因而可以有效地减少熵。理论先是净化世界,进而才是解释世界。人们必须回到理论、仪式和礼俗的开端。它们为这个世界以及万物的运转规定了形式,提供了框架,使它们具备了边界。当今的海量信息则会让它们变形。
海量信息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世界的熵,即世界的噪声量。思考需要安静,是在安静中的一种探险。当今的理论危机与文学和艺术的危机有很多相似之处。法国新小说的代表作家米歇尔•布托尔将其称为精神的危机:“我们不仅处于一种经济危机之中,还处于文学危机之中。欧洲的文学正面临威胁。我们现在在欧洲正经历的是一种精神的危机。”有人问,布托尔从哪里看出精神危机之所在,他回答说:“十到二十年以来,文学界什么事儿也没发生。出版物如同洪水涌来,但精神是停滞的。原因在于沟通的危机。花样翻新的通信工具令人惊奇,可它们带来的是一片可怕的嘈杂。”如同荒草蔓生的海量信息带有过度的肯定性,如同噪声。透明的信息社会是噪声量极高的社会。它不具备否定性,只有同质性。精神的本意为不安,也正是不安给予精神以活力。
数据支撑的“积极科学”无法带来认知或真理。被人们接收的信息仅能算是知识。但知识不同于认知。知识是肯定性的,因而是积累的、渐增的。肯定性的信息不能改变和预告任何事情,因而是无果的。认知则是一个否定性的过程,包含着甄别、提炼和实践。因此,由经验得来的认知可以让既成之事全然动摇,并创造出全新的事物。接收过量的知识并不能带来认知。信息社会是一种经历式社会。经历是不断累积和增加的,它与经验不同,因为它常常是一次性的,不具备通往他者的入口。它缺乏不断变形的爱欲。
苏格拉底在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角色是引诱者、求爱者和被爱者,由于他的独一无二,被称为“阿特洛波斯”。他的言论本身就是一种爱欲的引诱。听到他言语的每一个人,都如同灵魂出窍。迄今为止,大家都忽略了一个让人震惊的事实,即在哲学和理论的开端,理性与爱欲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如若失去爱欲的力量,理性也会变得无力。
爱欲引领和诱导思想穿越无人之境,穿越独一无二的他者。苏格拉底演说的魔力归因于“独一无二的否定性”,而非“疑难”。与传统不同,柏拉图将波洛斯看作爱神之父。波洛斯的意思是道路。思考是在“无人之境”开辟道路却不迷路。凭借这一来历,爱欲是可以指路的。哲学是从爱欲到理性的转化。
爱欲是柏拉图的 philosophos,即智慧的朋友。哲学家是朋友,也是求爱者。所谓求爱者不是指独立于自我之外的人,不是源自外部体验和实践的存在,而是一个“思想之内的存在,一种思考的可能性条件,一个鲜活的属类,一种超验的体验”。真正的思考会随着爱欲一起升华。必须做一个好朋友、好情人,才能有思考的能力。没有爱欲,思考就丧失了活力,失去了不安,变得重复和被动。爱欲刺激了思考,使人有意愿去追求“独一无二的他者”。在《什么是哲学?》中,德勒兹和瓜塔里将爱欲提升为思考的超验条件:“如果朋友是思考能够进行的条件,那么什么是朋友呢?或者情人,是情人吗?人们原以为纯粹的思考是将他者排除在外的,那么朋友会将一种与他者充满活力的关系重新带入思考之中吗?”
(摘编自韩炳哲《理论之殇》)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理论的价值正在弱化和萎缩,无边无际增长的数据和信息量使科学极大程度上远离了理论和思想,导致了理论的终结。
B.理论以不同的眼光对这个世界加以最原始的、初发的判定,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叙事特征,有贯穿始终的叙事张力,是阐释性的。
C.思考具有否定性,支撑思考的是超越了现有事物所具有的肯定性的“预先规定”,它是思考的逻辑,并且贯穿着思考的始终。
D.被人们接收的信息仅是肯定性的知识,是积累的、渐增的、无果的。认知则是一个否定性的过程,包含着甄别、提炼和实践。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要有充足的数据,数字自会说话,人们找到相关性或者主从关系的模式,一切依靠假说推演的理论模型就会让位于更直接的数据比对。
B.信息社会是一种经历式社会,经历是不断累积和增加的,它常常是一次性的,得来的认知可以让既成之事全然动摇,并创造出全新的事物。
C.苏格拉底在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言论本身就是一种爱欲的引诱,是可以指路的,它的魔力归因于“独一无二的否定性”,而不是“疑难”。
D.在《什么是哲学?》中,德勒兹和瓜塔里将爱欲提升为思考的超验条件,即有爱欲,思考才可能有活力,真正的思考会随着爱欲一起升华。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例子来说明原文中的“理论之殇”的一项是( )(3分)
A.2002年,热闹了四十多年的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文化研究中心关闭,这对理论的打击是致命的,也暗示着理论终结的步伐正在加快。
B.面对海量数据,“假设,建立模型,检测”的一系列科学方法正在变得过时,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动摇科学探索的方法论。
C.我们可以在不经假设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分析,将数据投入尽可能大的计算集群中,并让统计算法找到科学未能寻找到的模式。
D.大数据和统计学工具为理解世界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即使没有自洽的模型、统一的理论或真正的机械论的解释,科学也会进步。
4.请结合原文内容,简要分析当今理论危机与文学危机的相似之处。(4分)
5.结合原文,谈谈下列材料中对思考与爱欲的关系的理解。(6分)
马丁•海德格尔在给妻子的一封信中说:“关于他者,也就是与我对你的爱以及我的思想密不可分的东西,是很难讲的。我称之为爱欲,巴门尼德称之为诸神身上最古老的东西。每当我的思想又迈出关键的一步,每当它朝着未经开发的领域探进一步,神那扇动着的翅膀就会触碰到我。当我把长久以来已知的东西引入可以表达的语言区,而把长久以来一直被表达的东西打入冷宫的时候,神对我的触碰就会更强烈,甚至叫我害怕。既要完全适应这样的状况,又要保护好我们的自我;既能追随神的飞行,又能安然无恙地踏上归途———也就是要兼顾和同时重视这两个层面而稳步前进——这是我不易做到的地方。我总是容易误入单纯的感官世界,或者徒劳地用工作迫使自己尝试那些原本无法被强迫完成的事。”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封没有署名的信
刘国欣
在世界各地跑的朋友问我要地址,说要给我寄明信片。她想起我时就问我一下新地址,远远近近、隔山隔海给我投递一些远方的消息。
很久没有收到明信片了,也很久没有收到来自哪个人的手写信。
记得大学时期,我曾收到一封信,至今还记得当时那两天的一切。
准确地说,我先是接到一个电话,来自邮局的,让我第二天去取一封信。而我当时急于知道信件的内容,就急匆匆地答应立即去取信。
邮局在北郊的尽头,而我在城市南郊的尽头,一路转了几次公交车,就像郊外旅游,还穿过大片农田。
然而,当我从陌生的邮递员那里拿到信件的时候,还是震惊了。那封信是平邮的,贴邮票的地方空着,别处也不见邮票。信封上只有我的地址,并没有发件人地址。唯一让人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