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县域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940字。
浙江省湖州市县域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生发之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都直接来自乡村生活现场,具有独特的声景意境。千百年来,人们每每吟诵这些诗句,往往会燃起内心的田园梦。于很多人而言,乡村不仅是一个居住场所,更是品鉴和寄情的对象,是精神的归属。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虽未形成城乡对立格局,却有一种“庙堂与江湖”“官场与田园”的二元表述。
晋宋之际,陶渊明归隐田园,躬耕于原野,他在抒写田园时的对照,是所谓“误落尘网中”的经历。他将庙堂和官场比作“尘网”和“樊笼”。当津津乐道于“归园田”和“返自然”时,他所期待的显然不是栖身现实意义上的乡村空间,而是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简单概括,即放浪于山水,垂钓于江湖,在长河落日、细雨微风之间感悟自然与人生,获得生命的抚慰。尽管陶渊明的乡间生活其实是艰难的,有时衣食难以为继,甚至还曾乞讨。但这些并不妨碍后世文人将其视为精神楷模,并形成了绵延不绝的田园诗派。
至少自唐代始,无论是处尊居显还是地位卑微,文人在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时,总是绕不过陶渊明的田园。只不过由于时代语境和个人际遇的差异,每个人在承袭陶氏田园志趣的同时,也形成了个人的风格特征。盛唐时期,生活优渥者如王维,购置乡间别墅,远眺孤烟远村、独树高原,静观桃红含宿雨、柳绿带朝烟,聆听雨打花瓣、黄莺啼鸣,抵达了物我相容、物我两忘之境。仕途失意者如孟浩然,隐居鹿门山,在乡间友人家里做客后写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尽管没有做到“忘我”,却也获得了某种超脱现实窘境的意趣。
北宋时期,被贬至黄州的苏轼,“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以陶渊明自比,写下“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在“归去来”想象中找到了人生的平衡点,抵达了生命的澄澈。南宋时期,因病辞官还乡者范成大创作了大型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中“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等诗句,超越了文人的隐逸之志和归田之乐,单纯地展现了农家的质朴和风物的淳美,回到了生活本身。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倾向于把乡村视为精神家园,即使一些非乡村出身、亦无耕种经验的文人也是如此。如前述的王维,出身于官宦之家,状元及第后,投身官场,最高官职曾至尚书右丞。其早年经历与乡村并无交集,四十岁后却移情乡野,隐居蓝田。一个初夏的黄昏,王维漫步于渭水岸边,看见落日的余晖洒满村庄与麦田,野鸡鸣叫,牛羊暮归,农人荷锄,心生羡慕,情不自禁地吟起:“式微,式微,胡不归?”仿佛找到了人生的归途,其对乡村的情感显而易见。这种状况的形成当然是有原因的,主要是由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决定的。费孝通认为,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他看来,“土”不是贬义词,而是我们的民族特征。区别于游牧民族和工业社会,中华文明是靠土地的产出来维系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因此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极强的“乡土情结”,无论迁徙到哪里,都期盼落叶归根。此外,还有道家文化的深刻影响。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目标是让人类回到无为无争的“自然状态”。这虽然是一厢情愿的空想,但已成为很多文人的终极追求,他们愿意想象一种“自然”“和谐”的田园生活来抵抗现实世界的纷扰。此时,一亩小园便幻化为心中的宇宙。
(摘编自徐志伟《把酒话桑麻——古典文学中的乡村空间》)
材料二:
随着历史的演进,乡村文化空间因自然环境变化、时代发展以及社会变迁而逐渐分化为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形成了人们进行审美感知的三个维度:
物质空间维度。物质空间是乡村文化空间审美感知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可视、可感的物体。从空间的视角和功能划分,外部宏观空间是乡村文化孕育的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将庙堂和官场比作“尘网”“樊笼”,表现了他对“归园田”的期待。
B.王维在田园风物中抵达物我相容、物我两忘之境,单纯承袭了陶氏的田园志趣。
C.孟诗“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通过清晰的视觉层次构建乡村空间轮廓,奠定了审美感知基础。
D.范诗“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既有物质空间的场景,也有社会规则的无意识传递。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文学中并未形成城乡对立格局,却有“官场与田园”“庙堂与江湖”的二元表述
B.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绝大多数文人倾向于把乡村视为精神家园,这主要是由中国传统社会特点决定的。
C.乡村文化空间的三个审美感知维度,是因自然环境变化、时代发展以及社会变迁逐渐分化而成的。
D.精神空间是乡村文化空间审美感知的主要体现形式,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所以是无形的空间。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中关于文人与乡村精神关系论述的一项是( )
A.李白在游历时写过许多描绘壮丽景色的诗句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却少有提及乡村生活。
B.白居易被贬江州后,在“岂无山歌与村笛”的浔阳乡村生活中,借诗表达对乡村生活的皈依。
C.张志和《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通过渔父的形象描写将乡村水域幻化为精神道场。
D.“莫笑农家腊酒浑”渲染丰收之年农村宁静、欢悦的气象,表达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4.材料一在阐述中国古代文人构建乡村精神意义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例证,请概括材料一所举例子的特点并分析。
5.某中学计划举办一场以“乡村文化空间与生活现代性重构”为主题的研讨会,邀请你作为代表发言。请结合材料二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乡村文化空间在重构现代精神世界方面的积极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催粮差
赵树理
崔九孩当了一辈子司法警察差,在那年虽是五十多了可还能说能跑。有一次南乡的催粮差使派到他头上,他不想去——虽然能说能跑,可总得有点油水跑得才有劲——差使多了跑不过来。就雇个人吧!
他雇了煎饼铺里一个伙计。这人是从镇上来的,才到城里没有几天,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