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5/15 20:41:0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2 总计:22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2480字。

  浙江省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3.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
  有人说,书本上的文艺作品,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不也是源泉吗?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否则你的劳动就没有对象,你就只能做鲁迅在他的遗嘱里所谆谆嘱咐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的那种空头文学家,或空头艺术家。
  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例如一方面是人们受饿、受冻、受压迫,一方面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这个事实到处存在着,人们也看得很平淡;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 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文艺,那么这个任务就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有力地迅速地完成。
  (摘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文艺要热爱人民。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鲁迅就对人民充满了热爱,表露他这一心迹最有名的诗句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在河北正定工作时结识的作家贾大山,也是一位热爱人民的作家。他去世后,我写了一篇文章悼念他。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忧国忧民情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作家艺术家最大的幸福。
  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
  (摘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民生活中的文艺原料虽然粗糙,却最生动、丰富、基本,就此而言,它令一切文艺相形见绌。
  B.革命的文艺创作需要将社会问题转化为文学艺术作品,否则无法有效推动群众改造环境的实践。
  C.文艺工作者如果能做到与人民命运与共、悲喜相通,就能在文艺道路上取得真正的成就与幸福。
  D.文艺作品可以直面社会阴暗面,但不应止步于记述现状、展示丑恶,还需选择妥善的呈现方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借鉴了传统评书、章回小说的结构特点,说明其具有典型的艺术教条主义特质。
  B.茹志鹃的《百合花》借由小通讯员等人的日常故事不着痕迹地传递革命价值观,是典型的革命文艺作品。
  C.夏衍的《包身工》对包身工制度的准确再现得益于他对东洋纱厂的深入调查,可见文艺创作应扎根生活。
  D.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呼吁苟活者看到希望、猛士奋然前行,说明他希望借助文艺创作鼓舞人民前进。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关于“源”与“流”表述的一项是(3分)
  A.外国的文艺作品都是“流”而不是“源”,研究者能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找出它们的“源”。
  B.作为文艺之“流”,文艺遗产虽有文野、高低之分,但都有不可或缺的继承或借鉴意义。
  C.继承和借鉴文艺之“流”可以作为创作的辅助手段,但不能完全替代艺术家的个人创造。
  D.每个文艺家都应积极投入到人民的生活这一文艺之“源”,否则就可能成为空头文艺家。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画横线句的论证效果。(4分)
  5.习近平总书记说:“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请根据材料谈谈如何创作出富有人民性的文艺作品。(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火
  王愿坚
  林大妈住在东山岛的一个小山上,林大妈的屋后有一片竹林。她和小儿阿根,就靠这片竹林过日子。林大妈这片竹林,地面虽然不大,竹子可长得挺旺,远看,青艳艳的一片,像一块绿油油的大绒毯;近看,一棵挨一棵,密密麻麻的,像一片大篱笆。
  林大妈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可她偏偏不服老,每天拄着拐杖,挟着弯刀,钻到竹林里。林大妈这样没死没活地干,是有打算的。十几年前,她老伴儿临死时,对她说;“咱俩受点儿苦也算不了啥,无论如何得给儿子成个家。”可是,她刚要给大儿子阿桂成亲,就碰上蒋军撤退,阿桂被抓去了,几年的积蓄被抢得一干二净,林大妈只好带着小儿子过着苦日子。
  但是,不管日子多么苦,林大妈给儿子成家的念头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