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义乌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890字。
浙江省义乌市普通高中2025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般而言,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与批评原本分属不同的领域:前者是知识学意义上的学术探索,目的在于考辨文学史实,传承、累积和创造有关文学的一切知识;而后者则是以作家作品为中心,在阐释文本的前提下,通过融会批评家主体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以对话方式所展开的一场精神之旅。两者之间虽无泾渭分明的界线,但不论是理念、目标、方法,还是话语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更准确地说,文学研究提倡科学主义态度,主张客观无我、理性续密的研究方式。而文学批评则要自由和宽泛许多,它更看重批评家的主体性力量,比如知识修养、思想才情和道德风范对作品的介入,因此是一种相对主观的艺术行为。不过在文学研究与批评的历史化转向成为潮流之后,两者之间的界线也开始变得日渐模糊。文学批评向文学研究的靠拢,或者说文学批评的学术化已然成为批评的主流。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十分复杂。
大体来说,首先是出于学科建制的需要,批评家会为解决学科合法性危机而将批评学术化。我们今天熟知的学院派批评之所以重视以史代论、论从史出,正是这样一种主动选择的结果。
其次是文学批评的阐释方式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在历史化成为潮流之前,批评家大多倚仗理论武器阐释作品,譬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批评对理论方法的迷恋,不仅让作品沦为验证理论的工具,而且还因方法论自身的话语游戏,制造了无数自说自话、罔顾事实的批评文本。更致命的是。由于很多批评家缺乏阐释的边界意识,或是受“唯新论”思想的影响,在分析作品时一味叠床架屋、望文生义,用无节制的理论“赋魅”作品,故而以强制阐释和过度阐释的方式败坏了文学批评的声誉,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批评已死”几乎成了学术界的共识。所幸随着文学研究的历史化趋向愈益明显,文学批评也从中汲取了许多有益经验,比如以文献定文本、重视副文本功能、本事批评等实证性研究,皆可将散漫无边的文学批评纳入限制阐释的轨道,继而实现有效的批评。
最后是学术规范和学术评价体系的完善,同样会推动文学批评向文学研究的靠拢。一个突出的例证是,在由学术期刊所主导的学术规范要求下,批评文章必须有摘要、关键词和足够丰富的注释,话语方式也追求严谨节制和理性客观。暂且不论这样的批评文本有何创见,单是“无一字无来处”的文本形式,就限制了批评家借由阐释作品去表达自我意识的自由,进而使原本偏重于意义阐发和艺术分析的文学批评,无限趋近于知识学维度的文学史研究。
毋庸置疑,受以上三种因素的影响,当代文学批评已然发生了显著变化——较之以往,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批评文本富有知识含量、扎实的史料佐证和严谨的论证逻辑,正在取代理论先行、方法至上的主观阐释,批评从此不再是随性的情感抒发、无谓的话语游戏和盲目的价值诉求。从这个角度看,文学批评的历史化不只是一个正在发生的文学事实,同时也是将文学批评从污名化境地中解救出来的一剂良药。
( 摘编自叶立文《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化问题》)
材料二:
“历史”概念中的纵向坐标,使文学批评极大地拓展了视野,从而将文学带入一个更为宽阔的领域。这时的文学不再显现为一部孤立作品,而是获得了历史之维的重新定位。这种定位包含了多种坐标。考察表明,文学批评中“历史”概念的涵义可能沿着诸多不同方向展开:可能赞叹文学的再现如何成为历史的写照,如何生动地还原某一个历史事件的现场,甚至如何保存了历史话语遗漏的史料或者风俗民情,例如鸿门宴、赤壁之战;也可能解释一个时代如何造就作家的天才想象,一种文学形式是在何种文化气氛之中酿成,例如五四时期的叛逆与激昂如何点燃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情,或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呈现出“精神之旅”的特质,与批评家带着主体思想和艺术主张与作品进行对话有很大的关系。
B.文学研究家们提倡以科学主义态度,进行知识学意义上的学术探索。与之相较,文学批评家们对科学主义不重视。
C.学科合法性危机的出现,是文学批评向文学研究靠拢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样推进文学批评的学术化成为批评主流。
D.受学术规范中的“无一字无来处”文本形式要求的影响,文学批评与知识学维度文学史研究之间的距离无限接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因果关系”最为严谨的一项是()(3分)
A.因:批评家受到“唯新论”思想影响,在文学批评过程中用无节制的理论为作品“赋魅”;果:文学批评的声誉被败坏。
B.因:学术规范对摘要、关键词和注释方面有要求,对话语的严谨性和客观性也有要求;果:文学批评化身为文学研究。
C.因:“历史”概念中介入了纵向坐标;果:文学创作的领域更开阔,文学作品孤立性被消除,具备了历史维度的特点。
D.因:文学史是“历史”概念的阐述对象;果:批评家必须关注文学中各种因素在“历史”中显现出的复杂的往返对话。
3.下列选项中的内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文学批评中的历史坐标”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加缪将精神困境投射到《局外人》主人公默尔索的身上,具体体现在其对待亲人和工作上的客观无意识和主观无差别。
B.莫言的《红高粱》在某种程度上复活了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的创作传统,更加强调小说中的民间风情和民间意识。
C.华顿的《欢乐之家》不仅描写了纽约上层老纽约的社会规约,也记录了这个群体在镀金时代中的个性姿态和鲜明轨迹。
D.陈忠实将传统文化的当下思考铺陈在《白鹿原》中,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矛盾和焦虑,也在探索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4.材料一画线部分充分展现了周密严谨的论证特点,请从用词角度分析。(4分)
5.材料一强调历史为文学批评划定“限制区域”,材料二强调历史为文学批评提供“发散 角度”,两者看似对立,实则统一,请结合材料对此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①身上带着秦岭上的黄土,老三瑞全在旧历除夕进了西安古城,只穿着一套薄薄的棉学生装。
②在这以前,他的黑豆子似的眼已看见了黄河的野浪,扬子江心的风帆,三峡的惊涛,与乱山中连茶叶都没见过的三家村。
③对于他,没有一个地方能比得上北平。可是,每一个地方都使他更多明白些什么是中国。中国,现在他才明白,有那么多不同的天气,地势,风俗,方言,物产;中国大得使他狂喜,害怕,颤抖。连各处的云与蚊子都不一样!他没法忘了北平,可也高兴看那些不同的地域。那滚滚的黄流与小得可怜的山村,似乎是原始的,一向未经人力经营过的。可是它们也就因此有一种力量,是北平所没有的一种力量,紧紧地和天地连在一处。假若那人为的,精巧的,北平,可以被一把大火烧光,这些河流与村庄却仿佛能永远存在——从有历史以来,它们好像老没改过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