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评估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4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4/13 16:00:2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5 总计:25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0290字。

  浙江省台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评估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人认为,天地化育万物、诞生人类,天地人互相联系。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普遍联系和整体思维,将自然之道和人间伦理有机联系起来。宇宙万物、人类社会既千差万别又是一个统一整体,和合相生、生生不息。这一宇宙观蕴含着顺应自然、敬畏自然、敬畏秩序的文化基因。和谐、稳定、秩序是中华先民史前时期就形成的生活方式,并一直延续下来。比如,考古发现表明,八千年前西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的村落里房屋成排分布,六千多年前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姜寨等村落里房门朝向中央广场,都显示出社会内部崇尚集体利益,社会秩序井然。八千年前黄河流域裴李岗文化等的墓葬排列整齐,已有“族葬”习俗,将现实社会秩序延伸到身后世界。无论是聚落、墓葬的排列有序,还是都邑的中轴对称,礼器的成组成套等,都体现出中国人对秩序和稳定的不懈追求。
  中国古代主张天下万邦和谐相处、和合共生,不滥杀无辜、不绝人祭祀,形成了协和万邦的国际观。比如,西周建立后不但封商人后裔于宋,而且神农、黄帝、尧、舜、禹之后也都各有封地,这与侵略扩张的帝国观有着重要区别。早期中西文化交流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中国在西传彩陶、黍、粟等的同时,也接纳了西来的绵羊、黄牛、小麦、冶金术等。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丝绸、瓷器、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铸铁技术等生活用品和民用技术从中国传到西方各地,传播方式是和平交往和商业贸易而非侵略战争。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和平共生,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处世之道。中华文明的发展,正是不同文明通过相互对话、相互交融获得共同进步的例证。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不同文明各有特色、各有优长。彼此尊重、相互依存,包容互鉴、共同发展,人类文明才能不断发展进步。
  和平也是中国伦理和思想的重要准则。中国人对和平的追求还体现在社会观和道德观上。“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中国地理环境广阔多样,族群文化多姿多彩,但在距今六千年左右就形成了早期中国文化圈,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共同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这是和而不同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五音相和才有旋律,五味调和才成美味。和而不同是人类社会和谐稳定的秘诀。上善若水,仁者爱人。从善爱自身、家人推及仁爱他人、社会,这是中华民族美德的核心内容。和平与“仁”的价值相结合,通过对他人的关心关爱践行和平性的理念。在过去两千多年时间里,中国在多数时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中国没有对外扩张和殖民,这是中华民族有友爱的证明。
  当然,战争有时是难以避免的,和平性并不意味着懦弱。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秉承和平正义的战争观。中国人深知“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的道理。文武之道,先文后武,先礼后兵,不挑起战争,也不畏惧战争,战争必出于正义、为了和平。
  (摘编自韩建业《和平性植根于中华文明深处》)
  材料二:
  纵观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虽然也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年代,但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原因之一就是“以和为贵”的理念始终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
  正是由于有这样的文化基因存在,所以即便在非常强大的汉王朝和唐王朝等时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八千年前西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的村落里房屋成排分布,体现出中国人对秩序和稳定的追求,蕴含着和合相生的宇宙观。
  B. 中国在西传彩陶、黍等的同时,也接纳了西来的绵羊、冶金术等,表明了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和平共生中不断发展。
  C.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道理,五味调和才成美味,因此,和而不同是人类社会和谐稳定的秘诀。
  D. 文武之道,先文后武,先礼后兵,战争出于正义,中国人深知“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的道理。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从未通过军事扩张手段大肆进行领土扩张,这也决定了中华民族始终遵循“以和为贵”的理念。
  B. 昭君出塞就是汉王朝采取睦邻友好政策的具体体现,这一政策成为历朝历代的重要外交手段,在维持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C. 古代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外敌的入侵,明代隆庆和议之后,长城开始成为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通道。
  D.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交通贸易通道,推进了东西方的互利合作,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 根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围绕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展开深入论述,以一种历史纵深感的视角,呈现了中华文明在漫长岁月中的发展脉络。
  B. 两则材料都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材料一提到汉代丝绸之路通过和平交往传播技术,材料二提到东汉、魏国的册封及唐与吐蕃的和亲等。
  C. 材料一采用递进式结构形成哲学伦理框架,段落间逐层深入;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结构聚焦具体治国方略,段落关系为总说、分说、再总说。
  D. 材料一侧重剖析“和而不同”“仁者爱人”等文化观念,从理论层面阐释;材料二则通过大量史料展现中华文明和平性在外交、贸易等领域的实践。
  4. 请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内容,补写出下面文字的空缺部分。
  中国秉持□□□□的自然观,从根源上来说,中国的自然观蕴含着敬畏自然的文化基因,这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考古发现,众多古老村落里的房屋成排分布,墓葬排列整齐,这一布局不仅是建筑形式的体现,更有着深层的□□内涵:有序排列象征着中华先民对稳定的□□□□的崇尚,而这种秩序又与家族观念紧密相连,意味着中国人的个体生活在和谐的家族体系之中。因此,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方式饱含着古老而深邃的智慧。
  5. “以和为贵”的理念出自《论语》。结合两则材料,请从不同的角度概述它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解析】
  【导语】本文聚焦中华文明和平性。材料一从宇宙、国际、社会道德、战争等观,剖析其理论根源,如天人合一等理念;还点明和平性不意味懦弱,战争应为正义和平。材料二则借汉唐宋等史实,像册封、昭君出塞、丝绸之路,展现和平性在外交、贸易实践,二者相互印证,深挖和平内涵。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因此……”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一表述为“中国地理环境广阔多样,族群文化多姿多彩,但在距今六千年左右就形成了早期中国文化圈,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共同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这是和而不同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五音相和才有旋律,五味调和才成美味。和而不同是人类社会和谐稳定的秘诀”,这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是和而不同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并非原因,属于强加因果。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窑
  魏丽饶
  ①麻糊村最深沉的秘密都藏在窑洞里。
  ②窑洞曾经是黄土高原上居民最常见的古老居住形式,它兼具居住、做饭、储物功能,冬暖夏凉,防风御寒。麻糊村坐落在黄土高原的东南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村里的民居是清一色土窑洞,错落有致地分散在一面向阳的山坡上。
  ③早期的窑洞是直接在山崖上挖凿出来的,借用天然崖势,先将崖面削平,再打窑窟隆,这种窑洞通常称作靠山窑。再后来改用砖箍窑,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