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豫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春季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4/4 11:18:2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6 总计:6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2990字。

  湘豫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春季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易经》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说明道和器是相对的。道是否可以脱离器而存在?当然是不能的。用现代汉语表述的话,道就是规律,道就是秩序,道就是道德,也意味着境界。道无处不在,道是万物承载的根本。器又是什么呢?形而下者谓之器。它是具体的、可描述的东西,是术,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们的关系一定是“道在器中,以道御器”。只有做到以道驭器,才能长久。
  (摘编自王守常《道与器;中国哲学的智慧》)
  材料二:
  目前,人类文明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人机之辨。人类如何有效驾驭新技术,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命题,中国传统哲学由于其迥异于西方的路径,将有机会为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提供东方智慧。
  在中国历史上,科技是中华文明的弱项,虽然也取得过科技上的辉煌成就。因为中华文明重心在于社会生活,传统文明并未发展出系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实验方法,科技成果更多偏重于实用,科技在文明发展中处于一个相对次要位置。“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先器后,道体器用,科技属于器层面,不但在哲学上属于次级范畴,在社会实践生活中也处于辅助地位,服务于道的显用。这种道先器后的观念,无疑制约了传统社会科技的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人认识到器物对于促进文明发展一日千里的作用,改变了传统道先器后的认知,科技得到高度崇敬,科技创新推动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到了今天我们需要重新思考道器概念,要使得人类文明从科技至上到科技向善,根本上需要依靠以道驭器。所以,要回答人机之辨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回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器之辨。微信搜《……公众号》获取个:1   
  罗素曾对中西文明做了深刻比较,他说:西方文明的显著长处在于科学方法,中国文明的长处在于对人生归宿的合理理解。人们一定希望两者逐渐结合在一起。当然,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没有看到两者能够有机结合在一起,而是科技至上成为世界性的文化。
  21世纪人类社会的真正进步不能只是科技进步,而是需要科技和道德双重驱动。道德缺失是任何科技、制度难以弥补的,是人类社会面临各种危机的根源所在,西方社会并没有找到能够解决现代社会世俗化后的道德困境问题,并没有找到“上帝死了”这个问题的根本答案,而道德说教往往只是为精致利已主义提供了外部包装。现代文明的一个巨大困境,可能是巨大的物质进步,并没有伴随相应的道德进步,与传统社会相比反而出现了道德滑坡。与此同时,物质进步使得人与人之间处于一种更为紧致的互相依赖与信息共享状态中,加剧了社会财富和权力结构的不平等,科技力量得到空前放大,这些事实上又都对人类道德水准提出了更高要求。
  许多人受西方伦理学影响将道德只是看成一套规则,看成人内心的法律。而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本意是指合乎道的生活方式,人是载道之器,道德就是大道居体,德性就是我们向内求之后得到的主体性财富,这是外部财富所不能比拟的。中华文明是内求文明,就天人关系而言,将基点放在人类社会,放在主体上而非客体上;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将基点放在自我改造上,福由己求,求人不如求己;在物欲与身心关系上,将基点放在自我德性养成上,不为物欲所迷失羁绊。
  外求文化将文化重心放在资本、权力、技术等外在财富积累上,内求文化则将文化重心放在主体性财富积累上,这种内求文化历史上是中国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但是到今天却可以成为人类文明进展的重要方向。“人机之辨”使得我们意识到,人之所以为人,根本就在于主体性。今天人工智能的发展好像越来越向内求,而不是外求了,事实上这恰恰表明我们通常认为的思维也不是真正的内,不过是认物为我,什么是真正的我和真正的主体?就今天而言,我们需要“智还机器”,一切通通还光之后剩下的自性才真正是主体性。
  内求文化本质上是主体性的内在解放,只有通过摆脱物对于人的奴役、人对于人的奴役,摆脱经济社会结构对于劳动的异化,才能够实现人的全面解放与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的类本质。
  (摘编自鄢一龙《以道驭器:数智时代科技如何向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是抽象的规律、秩序、道德、境界,是万物承载的根本,而器是具象的方法,只有以道来协调器才能发展长久。
  B.中国历史上科技处于相对次要地位,是受传统哲学道先器后观的制约,没有发展出系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实验方法。
  C.罗素曾对中西文明做过深刻对比,他认为西方文明的突出优点在科学方法,而中国文明的优点是对人生归宿的合理理解。
  D.今天人工智能越来越向内求,“人机之辩”让人的主体性得到证实,内求文化正在成为人类文明进展的重要方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天我们需要重新思考道器概念,是因为科技至上虽然加速了人类文明发展,但要从科技至上到科技向善必须以道驭器。
  B.人类真正进步需科技与道德并重,物质进步伴随道德挑战,要求我们在追求前者时不忘后者的重要性。
  C.中华文明是内求文明,它重视德性,在处理各类关系时只要将基点放在主体、自我改造和德性养成上,就可以不为物欲束缚。
  D.中国传统哲学能为人类文明高阶发展提供方向,与中华文明向内求的本质在主体性,而且能通过内在觉悟实现主体性升维有关。   
  3.材料二提到“科技向善”,结合材料理解,下列选项不符合科技向善观的一项是(3分)
  A.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某研究院研究上线了“ADC 失智症筛查”小程序,使得阿尔兹海默症筛查门槛大为降低。
  B.某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设计研发的助盲帽,通过接入人工智能的图片理解能力,让视障人士也能“看见”。
  C.将智能驾驶算法接入元宇宙仿真平台,通过 SIL 技术进行算法代码的运行测试,让交通事故止步虚拟世界。
  D.某科技企业专注于研发高性能芯片,凭借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其市值已突破数万亿,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4.为什么“要回答人机之辨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回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器之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在科技和人类社会深度智能化的世界图景下,有人担心“人类对机器人进行奴役”或者“机器人反过来对人类进行奴役”的情景会出现在未来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这种担心有必要吗?请结合两则材料观点,运用归谬法,按照“引谬论——驳谬论——明观点”的过程予以简要辩驳。(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孕妇和牛
  铁 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