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三中202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8920字。
202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汉字成为系统的文字,是从甲骨文开始的。按照甲骨文来看,早期的汉字是以形表意,客观上有一个物象,把这个物象描写下来造一个符号,即象形字,“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把物象画下来随着物象的形状形成弯弯曲曲的线条,“见形知义”,例如“象”字。有些字不太好用象形表示,例如“上”“下”。但是古人很聪明,“上”“下”是相对应的概念,画一横做一个参照,然后在长横上面画短横就是“上”。这就是指事字。还有很多符号没有办法画出来,如“哼、哈”“之乎者也”等。这样,汉字的构形出现危机,很多东西没有办法表现,无形可象。
面对困难,古人想出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假借。要表示大概、可能,甲骨文用“其”表示,“其”没法造出来,就借同音的簸箕的“箕”来表示,于是形成了一个方法叫假借。那么多符号本来有自己的用法,又用做别的用途,借来借去一团混乱,就分不清楚了。现在对甲骨文进行抽样统计,70%的字是假借。为什么现在破译甲骨文很难?除了一些字我们认不出来之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很多假借字还解决不了。除了假借,还有一种形声造字法,用一个符号表示这个字的意思,再借一个符号来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把意义和声音合在一起。例如“鸡”字(繁体字“鷄”),拿一个“鸟”字加上“奚”声就造出来“鸡”字。形声字的出现,使汉字突破以形表意,走上“形声化”道路。而且,任何新词新语都可以用形声造字法,我们现在还在用这个方法造字。
材料二:
汉字游戏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不仅是娱乐的方式,更是文化传承和社会互动的载体,不断丰富着中华民俗的内容与形式。通过汉字游戏,人们在游乐之中掌握了汉字的形体、结构、意义、读音等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下列选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象形字、指事字的出现导致了汉字构型危机和字义难以辨析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人们创造出了“假借字”和“形声字”。
B.无论是利用字形创制的字谜,还是利用字音创作的《施氏食狮史》,还是通过字义制作的汉字游戏,都展现了汉字游戏对文化的传承。
C.汉字字体的转变走过了漫长岁月,每一种字体和转变都与文化有关,可以从“礼仪制度”“追求效率”“审美追求”三个角度分析。
D.汉字的正体可以展现协调平衡、节制中和之美,与王权政治息息相关。而在追求简便高效的书写时,草体应运而生,往往形成突破力量。
2.根据材料,下列选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介绍了汉字的产生过程,提出了六书中的“象形”“指事”“假借”“形声”等造字方法。
B.材料二以举例论证的方式呈现了众多趣味横生的汉字游戏,增添了文段的文学性和趣味性。
C.材料三从三个角度分析了汉字演变转化过程中与文化的关联,呈现纵向论述的结构,展出思考的深度。
D.三则材料围绕汉字文化展开,分别阐述了汉字创造的过程,汉字游戏的文化意蕴,汉字字体的文化关联。
3.根据材料一中对“指事字”的介绍,下列选项中属于“指事字”的一项是( )
A. 月 B. 刃 C. 休 D. 植
4.试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与中国同为文明古国的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的古代文字并没有流传到今天,所出现了文明断层。而汉字之所以能够流传到今天,是哪些因素促成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鞑靼荒漠
李修文
每天黄昏,我结束写作,对着窗外喊一声他的名字,他就会欢快地答应着,穿过二十多只孔雀,朝我住的吊脚楼狂奔过来。他怯生生地站在窗口,看着我收拾好桌子上的杂物,最后,看我收拾好了,才带着慌乱和一丝雀跃指着远处说:“你看!”
有时候我会看,有时候我就不看。太阳底下并无新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