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2025年3月高考语文联考试卷
- 资源简介:
约10420字。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2025年3月高考语文联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人谈诗论文常说“诗言志”“文以载道”“意余于境”,所言“志”“道”“境”等,就是中国文论的关键词。这些字词渊源深远,内涵丰厚,代表着中国人的审美传统与人生意趣。然而,外国友人一方面赞叹中国文论的博大精深,一方面又感到难以翻译这些关键词。在全球跨文化交往时代,如何让更多的朋友理解中国文论、中国美学的关键词,以便更好地欣赏中国文学艺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跨文化民心相通,是我们文化界肩负的重任。
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往往能推动主体视城的重构,为新思想的生成创造条件。当前,全球化的发展已将跨文化交流从“远方的眺望”压缩成经由指尖的交流。正是由于人类都具有相似的指尖、眼睛与大脑,我们才能交流相通。恰如美国汉学家史华慈所说:“人类经验共有着同一个世界。”他认为,人类文明具有“共同文化取向”,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进行交流。在中西文明交流中,一些文化桥接者形成了融通中西的理解视域,在中国文论关键词的激发下生成新的思想。
例如,德国学者海德格尔曾将《老子》“知其白,守其黑”创造性地翻译为:“那知光亮者,将自身隐藏于黑暗之中。”就是一种视域创生。盖因海德格尔是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家,而有令人惊喜的创生,当然不乏《老子》原文的智慧启发,两方面相得益彰。再如中国作家林语堂成功地将李白、苏东坡等人的诗词译为英文,获得好评,也得力于译者本人学贯中西,涵养深厚,故能创生出新的视域。林语堂谈译作体会说“先有总意义”“行文时未下笔之先,必先有一句要说的意思在心里,即所谓总意象”。他所说的“总意义”“总意象”,正是融汇西方与中国文论,对关键词的一种有意义的创生。
德国汉学家卜松山所著《中国的美学和文学理论》,并不简单直译中国诗论的关键词“理”“事”“情”,而从“诗的直观悟性”、从西方的“超验——模仿”说多方面解读,做了创造性的转化。法国汉学家朱利安从中国文论的“淡“看到了“中”,意识到“是一切可能事物的起点”,颇有创生意义。他提出“迂回”理论,认为要从西方思想中移出,从而进入另一种思想。卜松山则重视“对不同文化的开放性和虚心学习的精神”。他们都深入中国文化,长期与中国学者交流对话,成为文化桥接者,故能除去原有认知框架的障蔽,创生出新的视城。
中国文论言简意赅,常用的关键词都有悠久的来源与深厚的积淀。在传播译介中如能溯源辨流,讲清来龙去脉,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个词对译代替,就相当于术语的重构与创生,即创造性转化。例如“诗言志”被称为中国诗论的纲领,富有宏阔的意蕴。如果将“志”简单地对译为“志向”,就未免太简单化了。还需要看《毛诗序》“在心为志”,《毛诗正义》“蕴藏在心”“感物而动”,来领会“志”的含义。《毛诗正义》又云:“情志一也。“又须知鲁迅的批判语:“强以无邪,即非人志。”须知钱锺书评价“吾国诗教”在“持情志而使无邪”。如能在此基础上译介传播“诗言志”之“志”,可谓创造性转化。
在文论关键词的跨文化表述中,常出现的一个误区,是用一种文化中的类比词翻译另一种文化中的关键词。例如,中国文论的“义”与英语文化中的“justice”“righteous“等词只是意义相近,并不等同。在关键词“义”的英译过程中,一些了解中华文明的学者曾有所踌躇,展现出对英语表达局限的反思。西方汉学家安乐哲以“重要的能量场”来解说中国文论的关键词“气”,并且提出“焦点——场域”语汇,主张对中华文化经典“阐述为主,翻译为辅,两者结合”,就是特别有创造性的术语创构。
意义的分享从来发生于特定的文化情境之中。中国文论关键词的全球意义分享与跨文化创生必然要求重构出新的交流情境。这种新的情境是相互玉成的互惠空间。如果跨文化交流双方互相平等地体察另一种文明的地方性知识,自然可以领会不同文化的关键词从而汲取智慧,建构出新的理解视域,创生新的交流情境。
事实上,在中西方交流的学术场域和艺术场域中,这样的情境正在创生与发展。例如,中国文论关键词“意境”的翻译,曾有不可译与可译的争辩。已有译作或从一个角度翻译而留下遗憾,“意境”被认为是中国诗学“最晦涩、但又最具魅力的概念”。卜松山在其著作《中国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中从多方面讨论了“意境”。他不仅了解王国维提出“境界”说受到印度禅学和西方美学的影响,还追溯到先秦至唐代诗学画论的影响;他不仅列举将“境界”生动形象地翻译为“诗人眼中的世界”等成果,更从中国美学“始终在努力创造一种富有暗示效果的诗意”,追求传达一种“艺术完美性”,由此阐述“中西传统的双重影响”,对传播中国文论情境创新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中国文论根深叶茂,蕴含着关于人性、自然与社会的中国智慧。人类社会不仅能“各美其美”,亦能“美人之美”。不同文明在“美人之美”的交往中建构出互惠性情境,即能创生新意;中国文论关键词经由文化桥接者的创造性转化,必能在全球不同“地方”落地生根,在不断创新中生成世界各民族共享的文化资源。
(摘编自张路黎《中国文论关键词的跨文化创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论关键词渊源深远,内涵丰厚,代表着中国人的审美传统与人生意趣,现代人理解不了这些关键词。
B.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能推动主体视域的重构,人类能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进行交流,就是因为拥有相似的身体器官。
C.海德格尔对《老子》的创造性翻译解读和林语堂对李白等人的诗词的英译,都体现了译者自身的创造性与原文智慧的结合。
D.中国文论关键词在传播译介中只要讲清来龙去脉,就能实现创造性转化,从而避免简单对译带来的理解偏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提出让外国友人理解中国文论关键词的问题,引发对跨文化创生的探讨,具有现实针对性。
B.文章将“诗言志”的“志”和中国文论的“义”的翻译进行对比,突出中国文论关键词翻译的复杂性。
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列举海德格尔、林语堂等人创造性翻译的事例,论证文化交流能推动新思想生成。
D.文章结尾强调不同文明交往建构互惠性情境对中国文论关键词跨文化创生的意义,总结并深化论点。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中国文论关键词的跨文化创生的一项是( )
A.一位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文学理论时,借鉴中国文论关键词来分析西方文学作品。
B.外国留学生通过背诵、理解诗词中的中国文论关键词来学习中国古代诗词作品。
C.中国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运用西方文学创作技巧,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
D.西方艺术家在创作中融入中国文论“气韵”的理念,创作出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
4.请分析文中所举德国汉学家卜松山对“意境”的讨论,对传播中国文论情境创新有哪些可贵负献。
5.请简要概括中国文论关键词跨文化创生的主要途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营救
李娟
卡西在前面突然停下来,居高临下看了一会儿,回头冲我大喊:“看,马掉进去了!”我低头冲山谷尽头一看,果然,隐约有一匹红马在那里的黑泥浆中激烈地挣扎,已经陷到了大腿处。
我连忙放下冰块,说:“下去看看吧!”
但是卡西不让。再这么耽搁下去,冰越化越快,多可惜!先背回家再说。
回到家,一个人也没有,妈妈和斯马胡力不知到哪里去了。把冰块卸进敞口大锡锅里后,我立刻出门去看那匹马,卡西去山梁西边找阿依横别克。他家是我们在吉尔阿特的唯一的邻居,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