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4460字。
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把答案写在答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文学界对AI诗歌的讨论,往往围绕“AI能否写诗”展开。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首先,如果将诗定义为真情实感的抒发,那么当前的AI确实无法写诗。因为真情实感意味着拥有心智,这样的“强人工智能”迄今尚未出现。不过,即便出现“强人工智能”,写的未必就是人类可理解的诗。因为“强人工智能”和人类是完全不同的智能体,它甚至可能没有个体意识。就当下的AI而言,其存在形式是整体而非群体——根据冯•诺依曼结构,存储器将参数分配给芯片进行运算,然后接收返还的结果。不同的AI之间算法机制不同,如果它们都能写诗,其间的差别将远远大于人类世界中不同语言的诗歌。
那么,AI能不能写诗?答案是肯定的。AI完全有可能写出以假乱真的诗。事实上,AI诗歌比其创作的日常语言更容易通过图灵测试(测试是否为人类的语言)。因为后者必须考虑现实经验,在拟真度上有很高的要求。AI没有身体,无法掌握人类的动作顺序,在叙述时难免露出破绽,“具身认知”仍然是AI自然语言面临的难题。诗歌可以回避这一点,因为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其目的主要在于审美而非实用。它可以采用断化、陌生化的笔法,像“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这样的经典诗句,我们就很难用日常的线性时间和因果逻辑去理解,而这样的创作特点恰恰消解了 AI面临的障碍。
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是,如何提高AI诗歌的质量?2018年以来,预训练语言模型BERT和GPT 基于Transformer算法取得重大突破。简单来说,其原理是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向量,根据词语之间发生关系的概率,模仿资料库中的文本。这里就有文本细化的问题。如果文本数量过于庞大,比如以全唐诗为资料库,其中包含了大量相异甚至冲突的风格,AI在学习过程中被不同方向的多力拉扯,写出的诗歌就会平庸驳杂——用文论术语来说就是“缺乏面目”。
要克服这一点,需要对AI进行风格化训练。开发者应通晓诗歌,精心挑选风格相似的诗作为AI学习的素材。仅仅根据时代划分是不够的,诚如钱钟书所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唐人中有开宋调者,宋人中也有承唐音者,开发者需要更加细致地甄别其内容上抒情与说理、语言上优美与质朴等不同。以目前市面上一个旧体诗AI为例,开发者用晚清盛行的“同光体”进行专项训练,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如以诗人陈三立《夜舟泊吴城》①中首句“夜气冥冥白”生成的三首同题五律诗:
夜气冥冥白,灯光的的红。旅愁缘酒破,归梦为诗穷。路断人行少,川寒鹜语空。苦吟兼怨泣,剖血答天公。
夜气冥冥白,寒云冉冉轻。老怀犹薄醉,暗月已深更。违俗书常卷,怀人梦不成。萧条吟瘦影,起帐觉秋生。
夜气冥冥白,斜阳踏踏红。城衔山落照,树出水生风。芳草王孙外,孤舟客思中。行吟不能寐,烧烛旋书空。
在这些诗中,除少数地方生造词语(“剖血答天公”)、违背日常经验(“夜”后接以“斜阳”),三首诗总体上看来意境丰富、“旅愁缘酒破,归梦为诗穷”“老怀犹薄醉,暗月已深更”等还颇为惊艳。对比陈三立的原作——“夜气冥冥白,烟丝窈窈青。孤篷寒上月,微浪稳移星。灯火喧渔港,沧桑换独醒。犹怀中兴略,听角望湖亭”,这些诗与其已非常接近,充分显示了风格训练的成效。
(节选自程羽黑《人工智能或能开拓出新的诗歌风格》,有删改)
材料二:
在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历程中,诗歌生成具有特殊地位,不仅因为它代表了最早使用计算机进行文本生成的尝试,而且还在于它独特的象征意义:利用千百年来诗歌的崇高精神地位,机器写诗吸引了人们关注并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的整体发展;借助诗歌体裁对词句非日常用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诗歌采用片断化、陌生化的笔法,目的主要在于审美而非实用,回避了“具身认知”的难题,因而AI 诗歌容易通过图灵测试。
B.人工智能风格化训练语言就是通过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向量,根据词语发生关系的概率,模仿风格相似的诗,避免写出的诗歌平庸驳杂。
C.我们难用日常的线性时间和因果逻辑去理解诗歌,因而“夜”后接以“斜阳”这样违背日常经验的做法,也不影响AI写诗取得不俗的效果。
D.语言大模型实现了不同体裁文本的生成,让诗歌生成边缘化,因而备受专业人士近乎一致的反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于AI能否写诗,材料一作者所持的观点,与诗是否被定义为真情实感的抒发有关。
B.算法不同的AI即便能写诗,诗的差别也比用不同人类语言写的诗差别大,比较的目的是强调AI确实无法写诗。
C.不通晓诗歌的开发者无法甄别诗歌的“体格性分”,AI在学习中被多力拉扯,写出的诗缺乏面目。
D.诗歌的崇高精神地位和对词句非日常用法的宽容,决定了诗歌生成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历程中的特殊地位。
3.下列选项能作为材料一划线处“唐人中有开宋调者,宋人中也有承唐音者”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唐朝韩愈《山石》: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以文为诗,采用散文化的笔法,叙述了诗人在山寺中的一段经历。
B.北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对庐山的观察和感悟,传达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C.唐朝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傍晚时分风光旖旎的山村图,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D.南宋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语言质朴、简洁,使用散文化的语言和口语化的表达,以追求自然平淡之美。
4.材料一第一段提出“AI 确实无法写诗”,而第二段认为“AI 能不能写诗?答案是肯定的”,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材料一作者认为对AI进行风格化训练后,AI创作的《夜舟泊吴城》与陈三立的原诗非常接近,而材料二中一位“当代著名诗人”却对机器写诗不以为然,那么他可以对AI 创作的《夜舟泊吴城》从哪些角度进行批判?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并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 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宝水(节选) 乔叶
柿子们也依次熟了。到了宝水村才知晓柿子还有那么多品种:磨盘柿、锄头柿、鸡心柿、火罐柿、水晶柿,也有论口感起名的,如涩柿、甜柿、脆柿、绵柿,我【注】最爱听的还是论时令叫的,什么①八月黄、雁过红、九月青,有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且一听就知道什么时候能吃。柿子的问题就是不好存放,不过恰也因不好存放,反而置之死地而后生地有了其他出路,或酿成柿子醋,或晒成柿饼。柿子醋转变成了调料,柿饼升级成了比粮食更稀罕的糕点。做醋的柿子不值一提:只有从树上掉下来的烂柿子,不好做柿饼的,才会用来做醋。当然,做出来的味道还是极好的。做柿饼的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