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五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3/29 15:06:2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2 总计:12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0010字。

  河南省五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化是一个民族自信、自强、自立的源泉。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千百年来世代演变而形成的民族文化标志,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资源。
  节日代代相传,已经沉淀为民族或地方最为重视的文化传统,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模式和思维方式,甚至是一个民族的象征符号,具有凝聚人心的重要价值,如清明祭祖、春节团聚、中秋赏月赋诗、端午包粽竞渡等。不仅如此,传统节日既能促进族群内部成员的交流和沟通,又能作为人文精神、审美观念、道德规范以及生活智慧的外化形式,增强群体内部的文化认同。以春节为例,异地同宗的各种庆祝活动使其成为凝聚华人群体的纽带和重要媒介,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加深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
  然而,文化记忆不是完整自发地保存,而是根据当下的情境对“过去”进行选择并重新建构,可能会受到外界的环境影响和强力干预,会在与自然、现实、历史的互动中,不断生发变异和创新,甚至被选择性地遗忘。
  但传统文化具有自愈性,文化记忆也可以在新的社会背景中被不断修复,合理地替换或重构,从而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力。伴随国家与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传承和发扬,民众的文化自觉性也随之增强,开始重新审视并传承文化记忆。但其传承并非传统的完美复现,而是通过“复刻过去”来“建构当下”。
  首先,可以借助数字媒介等手段延续和重构节日记忆。媒介经过对传统节日文化要素的忽略、挑选和放大,甚至添加,赋予节日更多新的意涵,使之在新的仪式过程中得到展演、传承与创新,于互动中让传统文化被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
  其次,注重打造节日文化品牌,推动传统节日的现代化转型。通过各种公共空间中的仪式化展演唤醒文化记忆,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共文化建设联系起来,挖掘并光大符合当代人价值观的文化元素,充分发掘文化潜能。
  最后,注重对传统节日中的民族文化精髓的保存和对核心价值元素的提取。着力搭建传统文化记忆与现代受众的有机联系,有效融合新技术、新媒介、青年文化、流行时尚等,最大限度实现“热回忆”式的“古今对话”,淬炼其中更加贴合现代审美理念与社会价值取向的精神内核,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内容、形式到精神品格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潜移默化地增强现代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摘编自徐赣丽《重构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
  材料二:
  2024年12月4日,中国春节申遗成功。
  春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炎黄子孙心中无可替代的盛事。从腊月底的精心筹备,扫尘迎新春,到贴春联窝吉祥,共享年夜饭;从守岁时对新岁的殷切期盼,到初一的拜年之礼,再到街头巷尾的舞龙舞狮表演,均饱含着中国人对家庭、对亲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热爱,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不息的文化基因与情感密码。此次中遗成功,无疑是对春节深厚文化底蕴与广泛社会影响力的高度认可,同时也是对以这一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全方位、立体式的价值彰显,对于进一步弘扬中国博大精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的文化标志与共享记忆。
  B.传统节日能促进族群成员交流,增强文化认同,例如春节就成为联结海内外华人共同体最重要的媒介。
  C.春节申遗成功,让这一承载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节日在世界舞台上树立了重要里程碑,彰显其多元价值。
  D.春节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用潮流的方式对其进行传承与推广,有助于刷新春节是“古老旧俗”的刻板印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节日在反复实践中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基于此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创设新的节日。   
  B.春节申遗成功,标志着其文化核心内涵与情感纽带不会断,传承与推广也更应做到推陈出新。
  C.传统节日中的仪式庆典、聚会交流、休闲娱乐等活动,将物质消费、知识实践、伦理关系等融为一体。
  D.春节申遗能够顺利通过评审,源于公众对春节文化的体验有很强的情感共鸣与群体参与性。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宏观角度阐述了传统节日与文化记忆的关系,指出文化记忆会因为受到外界影响而变化,也可以被修复、替换或重构。
  B.材料二以春节申遗成功为切入点,具体论述了春节申遗成功的意义及春节文化创新传承的必要性和方式。
  C.两则材料均强调了节日文化需要传承,但是材料一侧重节日文化记忆的理论论述,材料二侧重以春节为代表的案例分析。
  D.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将春节文化与观赏传统手工艺等非遗进行对比,意在突出春节文化的历史厚重感。
  4.针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两则文本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两则文本,谈一谈春节申遗成功的意义。(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议论文的论证特点,不仅包括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使用,也包括论证的结构特点。通读相关材料,从以上特点入手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几则材料侧重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几则材料,比较材料的内容,区别其侧重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衡哲
  女子进学校,在三十年前是一个破天荒。①我是我家中第一个进学校的人,故所需要的努力更是特别的大。虽然后来在上海所进的学校绝对不曾于我有什么益处,但饮水思源,我能免于成为一个官场里的候补少奶奶,而获得出洋读书的机会,却不能不说是靠了这进学校的一点努力。而使我怀此进学校的愿望者,却是我的舅父庄思缄先生。
  那时他做官的地方,已经由广西改到广东。他常常把他看见的西洋医院、学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