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九师联盟2025届高三2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32130字。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5届高三2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 出 答 题 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同散文比较,它并无一套特殊的语法。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诗人在语言上的呕心沥血往往是散文家所不可比的。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即使这样;诗人也几乎时时感受到一种辞不达意的痛苦。对龃龉不安的字眼反复调整,对一个句子的千百次琢磨,这仿佛已经成为诗人运用语言的正常方式。这种辞不达意的痛苦在散文中远非如此严重,由此可以推断诗的语言有别于散文语言。散文的语言功能在于描绘,而诗歌语言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同时发挥语言的描绘功能与抒情功能。正是这个特殊之处给诗人带来了苦恼。
古代文学批评家用“言不尽意”这一命题来表达诗人的苦恼。“言不尽意”似乎意味着存在一种脱离语言材料的思想。然而,马克思曾经作过这样的论断:“思想是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的。”任何思想的发生和发展,都只能凭借着语言材料而得以进行。但是,在具体的诗歌艺术创造经验中,“言不尽意”却是普遍存在的。许多批评家都曾经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作过种种表述。
我们应当意识到,“言不尽意”并非探讨语言与思想的关系。虽然诗人在传达上的困难总是通过“言”“意”关系 强烈地表现出来,但纠缠在艺术构思中的却不仅仅是语言与思想的关系。既然诗的艺术创造很大一部分在于表现形象,那么诗的构思必定在一定程度上涉及语言与具体对象的关系。在更多的时候,诗人并非以逻辑思维的方式 把握素材,因此,所谓的“意”也就不仅仅指清晰的思想,而是包括了印象、感觉、情感、情调等等。这种传达上所产生的困难还将因为诗的特殊内容与特殊形式而显得格外分明。总而言之,在传达者、传达方式和传达对象这三者构成的多重关系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脱落都将引起诗人“言不尽意”的感觉。
我们从这些关系中拈出几个明显的方面,分而述之:
第一,既然我们是对诗的语言加以讨论,那就不能不考虑诗的格律限制。一些日常生活中经过反复申述而得以表示的内容,将被压缩到平仄音韵都已经严格规范的一句话乃至一个字之中。这种限制往往致使一些诗人无法酣畅自如地传达他所要传达的一切。
第二,诗歌语言与具体对象的关系总是以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为中介的。诗人运用的语言将在什么程度上呈现出对象本来的面貌?列宁曾经说过:“任何词(语言)都已经在概括。”这就是说,语言与活生生的对象之间,永远存在着一般与个别的差距,尤其当我们面临着一个复杂多变的对象时,这种差距则更为明显了。没有人能将他在音乐中所吸取的一切印象叙述出来,从而使人能在他的语言中原原本本地感受到音乐。诗人同样不能运用语言把对象十足地呈现出来。
第三,在诗人的语言运用中,比具体的形象更加难以传达的是诗歌内容的另一方面——情感。刘禹锡曾经感慨道:“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袁枚也有同样的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语言中直接显现情感的词汇很少。也许由于情感是一种更为原始的心理活动,它不像思想那般确切坚实,因而语言往往难以找到切实的落脚之处。对于一些明确得接近思想因而可以分析的情感,人们可以用“悲伤”“热爱”这类词汇加以描述,可是内心一种模糊朦胧的摇荡,一阵轻轻拂过的骚动,人们则往往了然于心而无法形诸语言。至于多种情感微妙的混杂交流,强烈涌现又急剧消失,更常使语言无以名状,难以追踪。
(摘编自南帆《论诗的语言技巧》)
材料二:
“言不尽意”的困境给作家带来了大显神通的机会。古人苦于“言不尽意”,提出了超越语言的理想,而其思路和实践则与现代心理学息息相通。
古人所提出的超越语言的理想,就是寄意于言外。刘勰苦于“言不尽意”,苦于“言征实而难巧”,于是就另辟蹊径,创造性地提出在提炼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使意义产生于语言文字之外,也就是追求“言外之意”。这样一来,不但“言不尽意”的缺憾消失了,而且还可收到以少总多、余意无穷的效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与散文所使用的语法系统是相同的,但是在使用语言的技巧上,诗比散文复杂,因而诗人常常要反复琢磨词句。
B.语言是概括的、 一般的,而诗人所要表现的对象却是具体的、个别的,诗人进行创作时要尽量减小两者之间的差距。
C.人内心微妙的情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诗歌能表现的情感都是如“悲伤”“热爱”等明确而可以分析的情感。
D.面对“言不尽意”的困境,刘勰最早提出用超越语言的方法来加以解决,指出诗人可以避开语言局限,追求“言外之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歌需要发挥语言的抒情功能,这在中国古典文论“诗言志”“诗缘情而绮靡”等观点中有所体现。
B. 采用诗的形式表现复杂对象,对诗人的语言能力要求高,这就是诗人感到辞不达意的痛苦的原因。
C.《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运用精妙的语言,还原了李凭演奏的音乐。
D. 在梅尧臣之前,诗人虽然懂得创作诗歌要追求“言外之意”,但不知道通过写景来实现这一目的。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二画线处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B.凡为诗,当使挹之而源不穷,咀之而味愈长。
C.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D.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言不尽意”,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答 : 5.古诗为什么能表达出“言外之意”?请结合材料二用现代理论加以分析。 ( 6 分 )
答: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念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 屋
资小水
土坯墙,茅屋顶,掩映于竹林的枝叶间。这就是我的老屋。远远望去老屋不美,甚至是丑陋的,像一位经历岁月磨砺的老人。
印象中的老屋是“丑陋”的。在我看来,这都“归功”于那茅草屋顶:新铺的一片平整中泛着新白,去年铺的一片坑洼中透着脏黑,还胡乱搭拉着几绺补漏的新草,被那片乌黑映衬得刺眼。每年冬天农闲的时候,父母得了空就会在那间堆放柴草的屋子里梳麦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