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四川省遂宁市二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3/28 7:49:2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520字。

  2025年高2022级二模考试
  语 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后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的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等安贫乐道的贫士,立志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高洁的品德节操,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是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想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也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他晚年到了挨饿的程度,却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为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需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并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达了他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而“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助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来看,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来看,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摘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有删改)
  材料二: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工业时代,“木笼”变成了“铁笼”。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高度评价并学习颜回等安贫乐道之士,即使挨饿也能用“道”来求得平衡,不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B. 天性受不了绳墨束缚,陶渊明不肯与官场同流合污,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扭曲。
  C. 陶渊明用“形”“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用“神”之自然之义化解苦恼,以此劝导别人化解矛盾冲突。
  D. 看到社会的腐朽和危机却没有力量去改变,陶渊明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助于人性的复归。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崇尚自然,追求达到那“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
  B. 陶渊明的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无效,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
  C. 《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D. 魏晋时代看陶渊明,其一生是“枯槁”的,跳出那个时代看,他的一生是艺术的。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与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自然”,其内涵是一致的。
  B. 陶渊明经历过人生冲突与调和后,形成了顺化、养真的思想,值得人们思索。
  C.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D. 面临现代的生存困境,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的生活方式。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5. 材料一中“樊笼”与材料二中“牢笼”内涵各指什么?请简要概括说明。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围绕陶渊明的思想和现代社会的生存困境展开探讨。材料一概述了陶渊明的哲学思想,强调他在儒家道德和道家自然理念中的生活选择,以及他的艺术化人生追求。通过参照颜回的安贫乐道和崇尚自然,陶渊明批判世俗,并追求内心的自由与本真。材料二则以现代人的生活场景为对比,揭示了在科技进步中“牢笼”带来的控制与自由的矛盾,反思人类脱离自然后的精神困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以此劝导别人化解矛盾冲突”错。根据材料一中“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分析,“形”“影”“神”的对话是陶渊明自身矛盾的体现,反映了他内心的冲突与调和,并非以此劝导别人化解矛盾冲突。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C.“《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灯塔去
  沈念
  去永兴岛。四面环海,心情隐秘而激荡。我不知道,坐在我面前的老冯,这位在岛上生活时间最长的渔民,是否有过相似的心情?
  没事的时候,老冯喜欢坐在灯塔下看海,出海的时候,他眺望的坐标也是灯塔。塔顶发出的光的颜色,似乎会随着时间、天光而变幻,有时是黄色、绿色,有时是红色、蓝色。深夜,从远处飞来的海鸟和船上的人都能看到光,会在心中生出温暖与兴奋,会让夜空变得明亮而辽阔。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