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5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490字。
山东省潍坊市2025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故宫博物院藏有的《胤禛耕织图》册,是雍正帝为劝课农桑而下令绘制的科普图册,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古代农业智慧。该图册共有52幅图,其中,耕图包含“浸种”“耕”“溉灌”“收刈”等内容,织图包括“浴蚕”“采桑”“攀花”“裁衣”等内容。
“耕”是耕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绘制的是犁耕的场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工具始终伴随着文明的发展,各个朝代中,劳动人民不断改进犁的构造。神农氏时期出现了耒耜,用于翻整土地。随着古代生产水平的提高,更先进的犁开始出现。早期的犁主要由犁梢(操控用)、直辕 (牵引用)、犁底(安装犁铲用)、犁铲 (破土用)、犁箭 (确定耕深用)等部件组成,耕田效率较低。到唐代,出现了曲辕犁,并且沿用到清代。据《全唐文》记载,曲辕犁在构造上不仅由直辕形式变成了曲辕形式,而且增加了犁壁、犁评、犁盘。其中,曲辕形式改变了耕作者的用力方式,更省力;犁壁位于犁铲上方,可用于翻土;犁评位于犁箭上方,通过调整犁箭高度来调整耕田的深度;犁盘位于犁最前端,用于拉接牛轭,便于牛转身,可省畜力。曲辕犁是我国古代农耕工具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科技成果。农耕用具的完善,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有限的土地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
“攀花”是织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绘制的是织女操作提花机的场景。图中,一位织女坐在较高的位置控制经线的起落,另一位织女则脚踩地综,投梭打纬,流利地织造所需的织锦。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较为详细地描述了提花机的构造和原理。织锦前,技术人员把纹饰绘制在纸上,然后根据绘图内容准备好所需的丝线,把丝线挂在提花机上,并在提花机的各种线口做好设置。随后,织女通过操纵提花机,即可把这种纹饰织出来。织女无需掌握织造锦纹的技术,而且可以重复操作提花机,以织出多幅同样的复杂锦纹。提花机的织花方法类似于今天的计算机编程,是我国古代纺织技术的最高成就代表。
(摘编自周乾《<胤禛耕织图>里的古代农业智慧》)
材料二:
生产力中人与生产工具是核心要素,本源是人,人主要从体力、技巧、智识三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生产能力。生产工具革命的本质是人的延伸,生产工具是人的三方面能力的延伸。从这三方面生产能力对生产工具进行划分,可分为动力机、操作机 (含传送机)、控制机三大类。动力机是提供能量的设备,为生产过程中的其他机械或设备提供所需的动力;操作机是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对物料进行加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曲辕犁结构上的改进和完善节省了人力和畜力,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B.技术人员负责绘制纹饰、设置丝线,织女负责操作提花机,分工协作,职责明确。
C.“双向塑造”是指生产工具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人类文明推动生产工具革新,
D.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工具的普及应用,人不再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的现象,得益于曲辕犁等生产工具的改进。
B.控制机智能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说明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动力机和操作机,
C.如果使用颠覆性技术改进了生产工具,就有可能实现生产力的大幅解放。
D.“新三样”的广泛使用,能有助于加速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进程。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新质生产力“质的跃升”的一项是 (3分)
A.袁隆平团队发展“农业+物联网+生物技术”智慧农业,逐渐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增加了农业收益,改善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B.某企业集团通过引进西方生产技术,优化工作流程,及时维护、定期保养生产线中的动力装置,生产效率和效益得到提升。
C.“具身智能”的发展,会让人工智能拥有实体,让它们像人类一样具备感知、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影响社会和生活。
D.物流园通过“5G+AI”遥控无人车,调度机器人对包裹进行安检、分拣和配送,构建的智能物流系统,快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4.材料一中引用、全唐文》 《天工开物》等历史文献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5.“生产工具革命的本质是人的延伸。”请结合两则材料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把黑夜点燃
张承志
此刻,心情清淡又自在。云南特有的晴朗暮霭,正渐渐变成一派黯淡。我在这里向云南告别,等着进入贵州。
夜行开始了。两省边界的道路很坏,漫长的夜路摇晃着,车熄灭了灯光,里外漆黑一片。首先看见了星。好亮呵,我不由地想。好像,比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月,住在寨子里每夜看、已经看熟悉了的那些星,还要明亮。我被莫名的感触吸引,探身出窗,把脑袋浸入了清冽的夜风。